从国内外风景园林发展历史的启示,谈谈你对我国目前风景园林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问题描述:

从国内外风景园林发展历史的启示,谈谈你对我国目前风景园林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这是个论述题,分值是: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转)对我国当代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走向的思考
  作者:吴祥艳
  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设计分会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植物园北京京华园林工程设计公司承办的“第三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于2002年2月21~22日在京召开.本届交流会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行业信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综观市场结构变化,培养锻炼新人,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迅速发展”.笔者认为:会上交流探讨的项目不仅代表着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水平,而且反映了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走向,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走向生态的设计
  交流会上,无论是小尺度、局部地段的环境设计还是大尺度、区域范围的景观规划,设计师们都力求冠以“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型及大型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往往单独开辟“生态景观展示区”(或生态园林区),甚至有些项目本身即以“生态公园,生态...”定名.由此可见,对“生态设计”的关注已经成为当代风景园林师进行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导则.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真正称得上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难道仅仅依靠“多种植物、引水入园、减少建筑小品和硬质铺地的面积”就能实现改善生态的要求吗?一些设计项目采取极具“人工性”和“装饰美”的“人工植物群落”代替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并贴上生态设计的标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但与生态效益的改善无补,而且会造成对生态设计概念的误解.
  近年来,国内园林专家及学者对“生态设计”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但真正有意义的实践项目却不是很多.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理论的实践更应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焦点.不同尺度和层次的景观设计项目所处的生态系统圈层不同,生境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亦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做到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惟有此,才能够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本届交流会上,王绍增教授介绍的“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基本生态原理及其在江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即是建立在对城市生态机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应该能够收到较好的生态效果.
  生态设计不仅要调整好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良性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而且要关注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正如没有一个通常意义的可实施的设计不考虑经济预算一样,没有一个可实施的生态设计可以不考虑生态代价,包括资源的消耗,污染的产生及栖息的地丧失”.设计师通过采取“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及能流和物流跟踪”等生态计算方式,增加对生态系统的敏感和关注,并尽可能的采用“保护、减量、再利用、再生”等手段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从而提高生态设计的综合效益.此外,还要考虑生态效果的评价,这是检验生态设计成败的关键.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国会就要求大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评估诸如大气、水质和生物学等受到项目的影响,其中还包括美学评价.
  生态设计日益成为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但不能忽略其与文化及艺术的联系,“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湮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1]”.
  2 走向文化的设计
  本届交流会上讨论的25个项目,除去“生态设计”这一重要理念以外,设计师重点阐述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园林的立意构思,即项目本身蕴涵的丰富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意境的创造曾经是我国古典园林独树一帜的精髓:秦汉山水建筑宫苑中的“一池三山”模式即是古代帝王渴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的重要体现;清代江浙写意派山水园林中的“片山尺水、一草一木、楹联景题”都书写着园主人和造园家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古典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给游赏者提供了一个“触景生情”的广阔天地.与古代造园师衣钵相承,成长于五千年华夏文明沃土的当代景观设计师,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关注园林使用功能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优良传统,仍然在煞费苦心的经营着园林的意匠,力求赋予园林景观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本次交流会上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介绍的“九日-旭”广场,以“后羿射日”的主题文化为景观创作之源;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介绍的保定环城公园项目则是以保定历史文化典故和历史地段之特色为主题,设计了8个主要景点.
  园林的主题立意,即园林所要塑造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园林的灵魂,其定位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园林的存在和发展,也决定着园林本身的水平和地位.恰当的主题文化定位能使园林景观锦上添花,而不恰当地主题定位会使园林景观流俗,甚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郑元勋在《园冶》题词中论及:“‘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异宜奈何?简文之贵也,则华林;季伦之富也,则金谷;仲子之贫也,则止于陵片畦;此人之有异宜,贵贱贫富,勿容倒置者也.若本无崇山茂林之幽,而徒假其曲水;绝少‘鹿砦’‘文杏’之盛,而冒托于辋川,不如‘嫫母’传粉涂朱,祗益之陋乎?此又地有异宜,所当慎者.是惟主人胸有丘壑,则工丽可,简率亦可.否则强为造作,仅一委之工师、陶氏,水不得潆带之情,山不领回接之势,草与木不适掩映之容,安能日涉成趣哉?”.意思是说:园林的建造要因人因地制宜,假如本来没有崇山茂林的幽雅,而借用“流觞曲水”的美名,绝少“鹿砦”“文杏”的佳胜,而冒托“辋川别业”的雅号,正像“嫫母”涂脂抹粉,只能使之显得更丑.所以说造园如做诗文,必须文题相对,方能成为佳作,如果离题万里,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好文章.因而,景观设计师对园林主题的定位应该小心谨慎,将其建立在对园林立地条件——自然地理结构和精神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及对园林使用者行为心里特点的关怀上,而绝不是突发灵感下的偶得.此外,景观文化内涵的表达应该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应该过于抽象晦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过于具象,缺少含蓄美;或采用低俗的手段表达低级趣味的主题等等.
  “走向文化的设计”是我国风景园林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风景园林行业新时代的到来.早在1998年北京市园林局就明确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指出“文化建园就是深刻理解园林的文化属性,掌握各种园林的文化内涵,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展现时代文明风范的结合上,赋予园林城市建设和管理以浓厚的精神文化色彩,创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园林文化[2]”.风景园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项实践性的造型艺术,作为新时代的景观设计师及从业人员,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景观的文化含蕴,而且要在设计实践中将其与生态的、经济的、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创造出高品位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精品园林文化.
  3 走向区域的设计
  当代风景园林行业的从业范围已经大幅度的展拓,从传统意义上的造园(古典园林)发展到“大地景观规划”.汪菊渊先生在1998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论及“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即造园)、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与生态关系密切,是应现代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出现的,尤其是第三个层次上的大地景观规划.
  本次交流会上研讨的25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上述三个层次,小尺度的造园项目,如建设部办公楼前环境改造设计;中间尺度的城市绿化项目,如保定高科技开发区河套绿化,大尺度的景观规划项目如沈大高速公路规划.无论哪个层次的规划项目,都不能脱离生态的要求和人本的思想,根本目的在于“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俞孔坚).
  4 走向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设计
  4.1 科学技术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传统园林行业的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 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将园林设计师从手工绘图的繁重作业中解放出来,代之以计算机辅助绘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绘图的准确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异地设计师的合作成为可能.例如,1993年,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和俄勒冈州、内华达州、华盛顿特区的五个组织的设计师合作完成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区域景观规划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全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安·L·麦克哈格(Lan.L.Mcharg)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区域景观要素的分层、叠加分析,为设计师更全面的把握环境的特质,并进行方案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3].
  (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园林主题文化的变革信息社会、虚拟空间、人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对待环境态度的变化决定了现代园林的主题创作必须适应现代人的行为心理需求.以传统园林的方式方法来约束现代园林建设是不合时宜的,现代园林必须在吸取传统园林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变革,反映并满足新时代使用者的欲求.
  (3)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风景园林行业地位的变化,同时也引起了设计程序的变革 现代景观设计已不再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附属,而应该走在两者的前面,甚至是同步进行.惟有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要求,以达到改善全球生态的目的.此外,科学的设计程序也是现代景观师思考的主要问题,对项目可行性分析的重视日渐凸显,设计师从立项阶段即开始与委托单位接触,为委托单位出谋划策,从而达到科学立项,科学规划设计和科学实施管理的高标准.本届交流会上北京多义景观设计公司介绍的“杭州西湖西进项目可行性研究”即反映了景观设计程序的日益科学化的趋势.
  4.2 风景园林和艺术的关系
  风景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着.高水平的造园就是一种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艺术对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艺术(如绘画、诗歌等)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场景范例(范本或蓝本).18世纪英国的图画式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的建设无不从当时的风景画中吸收创作的灵感,或直接通过造园实体的组织来表现画意和诗情.
  第二,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等)走出画室,脱离画布,亲自参与到现代园林的创作中,将景观和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景观设计作品.例如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大地艺术.还有一些艺术家在景观和艺术两个领域孜孜以求,有力的推动景观设计的革新和发展,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设计师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
  第三,景观设计师从现代艺术理论中吸收营养,并运用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中去,创造出具有强烈艺术境界的景观杰作.例如: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受到60年代极简艺术的影响,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极简艺术特色的景观作品.本届交流会上研讨的一些项目也展示着设计者对景观艺术的追求,努力创造出高水准的景观作品.
  综上所述,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当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四个主要方向,并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素养”才能创造出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