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题目,你认为蚯蚓有哪些特点来适应环境?还有一个是,观察活动过程的过程应包括哪几个阶段?

问题描述:

七年级题目,你认为蚯蚓有哪些特点来适应环境?还有一个是,观察活动过程的过程应包括哪几个阶段?
大家帮帮忙啦,马上要用!
大家帮帮忙啦,马上要用!!!!2个问题都说下啊~~~~25分了,1楼的不好,不采用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蚯蚓的体表可以分泌一种黏液,可使其在土壤深处呼吸,并且可以减少其在土壤中穿行时的阻力.
蚯蚓的腹面长有刚毛,可使其在土壤中支撑起它的身体,从而使其肌肉收缩和舒张,有利于它在土壤中蠕动.
蚯蚓的体表有一层角质层,可避免在土中蠕动时划伤身体,保护身体.
蚯蚓可以自动修补伤口,生成新的非必要器官,可以增加生存几率.
蚯蚓是雌雄同体,所以比较容易可以生产后代.
观察的时候嘛
通过对蚯蚓的解剖和观察,让学生从感性上掌握环节动物的重要形态特征,如动物进化到了环节动物时身体出现了分节现象和发达的真体腔;由于有了发达的真体腔,环节动物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器官系统.同时,通过观察和解剖,认识动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并学会使用解剖无脊椎动物的工具和一般解剖方法.
一、实验准备
蚯蚓的体形大小相差很大,长度小于30mm的为小型,在30~100mm以之间的称中型蚯蚓,大于100mm的为大型蚯蚓.一般大型蚯蚓适宜用来解剖.我国大型蚯蚓主要有链胃蚓科、正蚓科和巨蚯科的蚯蚓.其中分布最广泛、种类最多的是巨蚓科中的环毛蚓属的蚯蚓.环毛蚓属蚯蚓的特征是刚毛环生;环带在第14~16节;雄性生殖孔位于第18节,雌性生殖孔位于第14节;砂囊一个,位于第7和8节之间至第10和11节之间,我国已经发现了133种环毛蚓属的蚯蚓.另外我国养殖最多的蚯蚓是赤子爱胜蚓,属于正蚓科,爱胜蚓属.这种蚯蚓刚毛对生,每节只有4对刚毛,位于腹部两侧,每侧两对;环带马鞍形,在第25~33节,共占9节;雄性生殖孔一对,位于第15节两侧,雌性生殖孔位于第14节.这两类蚯蚓都可以作为解剖材料,但以大型环毛蚓为好.
温带地区蚯蚓在低温时进入休眠状态,到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回升蚯蚓开始活动.一般说来每年4~5月及8~12月是蚯蚓最活跃的时期.北京地区4月底可以见到环毛蚓解除休眠,从6月底进入雨季后,直到11月初皆为蚯蚓的活动时期.即使在我国南方蚯蚓的活动也有季节性,例如,云南地区的蚯蚓在5~10月的雨季最为活跃,当土壤含水量降到7%以下时,蚯蚓也要休眠.蚯蚓的活动温度一般为5~30℃,最适温度是20℃左右.
(一)采集和饲养
采集蚯蚓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温暖和雨后的晚上或者清晨,在蚯蚓排泄物附近挖取.一般大雨后常常有较多的蚯蚓出现,采集到的蚯蚓可以放入容器内饲养.只要保持容器内的蚯蚓密度不要过分拥挤,并保持一走的湿度和投以树叶或菜叶,或者投以猪、牛、羊的粪都可以使采到的蚯蚓正常生存.如果要进行蚯蚓的大量繁殖,可以参考有关书籍介绍的方法进行.
(二)购买
在没有条件采集和饲养蚯蚓的地区,可以采取向标本厂购买的方式准备解剖用的蚯蚓.最好从南方邮购,并注明要买环毛蚓.邮购的蚯蚓一般是用塑料袋包装经过甲醛处理的,买回后应该将蚯蚓取出,放入质量分数为5%的甲醛液中保存.
(三)实验用标本的制备
可以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第一册(下)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即让生活状态的蚯蚓在制备前24h或更长的时间内停止进食,待排出粪便后喂质量分数为10%的琼脂(洋莱),再进行麻醉,也可以直接麻醉.麻醉时将蚯蚓洗干净,放入清水中,逐滴加入酒精或白酒,在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10%左右时,静置1~2 h待蚯蚓麻醉后,用水洗去蚯蚓体表的黏液,直接用于解剖.如果没有酒精或白酒,也可以逐渐给放有蚯蚓的清水加温,使蚯蚓慢慢进入热麻痹状态,然后进行解剖.如果要长期保存标本,则应该用注射器将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5%的甲醛等量混合液向蚯蚓的体腔内注射,如果没有酒精,只用质量分数为5%的甲醛注射也可以.然后将10条左右的蚯蚓平铺在一张比蚯蚓略长的纸上,不要使蚯蚓身体弯曲,把纸卷起来,外面用线轻轻地捆扎好,放入质量分数为5%的甲醛液中保存.在上述过程中,不管是购买的还是自备的蚯蚓都应该尽量使蚯蚓垂直存放,不要让蚯蚓身体弯曲,避免存放过程中将蚯蚓的身体压扁,影响将来学生解剖.
(四)解剖用具
双筒解剖镜、放大镜、镊子、解剖剪、解剖针、大头针、解剖蜡盘.
二、方法步骤
蚯蚓种类很多,形态结构不尽相同,此处以环毛蚓为例介绍蚯蚓的观察和解剖方法.环毛蚓是环节动物门、巨蚓科、环毛蚓属蚯蚓的统称.环毛蚓一般个体较大,因体表刚毛环生得名.环带位于第14~16节间,在第18节处有雄性生殖孔1对,第14节处有雌性生殖孔1个,第3~9节间有受精囊孔1~6对,是陆栖大型蚯蚓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一)实验中的技巧
1.解剖后插大头针前,应该先将解剖好的蚯蚓靠近蜡盘长端放置,然后再插大头针.因为这样可以在用双筒解剖镜观察蚯蚓内部结构时,被观察的结构不会在视野之外.否则将难以用双筒解剖镜观察.
2.在蜡盘上用大头针固定解剖好的蚯蚓时,大头针要以大约45度斜插在蜡盘上,大头针倾斜的方向要与蚯蚓纵轴垂直.这样可以插得牢固,同时又可以使蚯蚓身体两侧的大头针之间有较大的操作空间.
3.插大头针时要先从环带正中开始.这样就可以保证针是插在第15体节,然后再向前每5节插一根大头针.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为蚯蚓的很多内部结构与体节的位置相关,解剖后可以根据大头针的位置准确快速地判断体节数,有利于尽快找到要看的结构.
4.解剖时和插大头针时不要加清水,待插完大头针后再加清水.这样做的好处是容易操作.万一蚯蚓的消化道被戳破,不会使消化道内的泥土在水中扩散,影响以后的观察.
5.蚯蚓的循环系统是相对难观察的,但是可以从颜色上判断.蚯蚓的血液中有血红蛋白,经甲醛固定后血管内呈紫黑色.根据颜色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循环系统.
6.插针和计算体节时要注意节间沟与体环的区别,不要把第一节误计为两节.节间沟是体节与体节之间的深沟,而体环是体节上的较浅的凹环.
(二)外部形态的观察
1.将一条浸制的环毛蚓放在清水中洗去甲醛液,置于蜡盘中,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外形,首先认出前、后端和背、腹面.性成熟的环毛蚓前端一般有环带.环毛蚓的身体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
2.用手从环毛蚓的前端向后摸,然后再用手从后端向前摸,可以感觉到刚毛着生方向的不同.环毛蚓的刚毛在体节上向后生长,用放大镜可以看到每一体节中部生有一圈刚毛.如果将活的环毛蚓放在纸上,可以听到蚯蚓运动时刚毛与纸的摩擦声.
3.性成熟的环毛蚓在第14~16体节间有一个环带,也叫生殖带.
4.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蚯蚓体表有一些孔.环带的第一节,即第14节的腹面中央有一开孔,称为雌性生殖孔.第18节腹面两侧各有一个乳突状的雄性生殖孔.背中线的节间位置还有背孔,可以用纱布将蚯蚓身体擦于,然后用手指轻轻捏身体两侧,会有液体自背孔流出.
(三)内部结构的解剖
1.以左手中指和食指夹住蚯蚓前端,拇指与无名指夹住后段,让蚯蚓的身体背面向上.用右手持解剖剪,在拇指与无名指夹住的部位略偏背中线的右侧,将解剖剪插入蚯蚓体壁并稍向上挑,向前剪开体壁.剪到前2~4节时要特别注意,以免破坏脑神经节.
2.从刚才下剪处向后用同样的方法剪开体壁后端.
3.将剪好的蚯蚓放在蜡盘中,先找到环带的位置,将虫体靠近蜡盘长端,用大头针以45度向外倾斜插住环带正中的一侧于蜡盘上.用同样的方法插住另一侧.环带正中是第15节,这时一边用解剖刀划开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隔膜联系,一边向前每5节的两侧各插一根大头针,插到前面的14节左右时节间隔膜越来越厚,肌肉很多,需用剪子将隔膜和肌肉剪开,再插大头针.插完前端后,以同样的方法向后每10节或每20节两侧各插一根大头针,直至肛门.
4.完成上述步骤后,将清水加入到蜡盘内,水量以浸没蚯蚓为宜.
(四)内部器官的观察
1.消化系统
环毛蚓的消化系统是一条直管,从前向后依次为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盲肠、肛门
2.循环系统
蚯蚓是闭管式循环系统.解剖参环毛蚓可以看到一条背血管、一条腹血管和连接背腹血管的8对大血管弧,血管弧分别位于身体第5、6、7、10(两对)、l1、12和13体节.一般称其中4对血管弧(环状血管)为心脏.不同种的环毛蚓心脏个数和位置可能有所不同.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中线上,腹血管位于消化道之下,腹神经链之上,背血管和腹血管都是纵贯身体前后的血管.环状的心脏连接背、腹血管,用镊子向一侧掀起砂囊即可看见.
3.生殖系统
蚯蚓为雌雄同体,在观察完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后,用镊子和剪刀小心地将食道至第20节之间的消化道去除,但要保留隔膜.这时可以看到雄性生殖器官,包括储精囊、椭圆形的精巢囊、很细的输精管、第18体节腹面的一对雄性生殖孔和花瓣状的一对前列腺.还可以看到雌性生殖器官,包括:一对位于第13体节前隔膜后壁上的一对很小的卵巢;第13体节后隔膜上的两个喇叭状的卵漏斗;卵漏斗后接两个很短的输卵管,输卵管穿过隔膜进入第14体节,在第14体节腹神经索下方会合,开口于第14体节的雌性生殖孔.属于雌性生殖器官的还有2~3对受精囊,每一个受精囊由一个盲管和一个囊组成,共同开口于前一节的受精囊孔.
4.神经系统
蚯蚓的链状神经系统包括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用解剖针和镊子小心剥除咽部附近的肌肉,就可以看到第3节咽的上部有一个白色的咽上神经节,两侧有围咽神经绕过咽,连接到腹面.用解剖剪将咽上神经节前的口腔管剪断,用解剖针小心剥离咽上神经节与咽的粘连,然后从后端将咽抽出,若将后面的消化系统全部去掉,就可以看到完整的神经系统.在腹神经索上,每个体节都有一个膨大的神经节,由神经节发出的神经分支通到体壁和内脏器官.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解题方法 技巧
下一页:过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