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中文科生,马上要上高二了,但是历史总是不好,看书也看不懂,不知道怎么去学.该怎样提高历史呢

问题描述:

我是高中文科生,马上要上高二了,但是历史总是不好,看书也看不懂,不知道怎么去学.该怎样提高历史呢
历史书上了必修1,必修2,必修3前面几课,可是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也没背过什么,暑假还有10天吧,应该,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0-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学习历史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其次,要抓住两个关键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构建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具体的学习方法,下面按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各个组成部分依次予以说明.
一、关于教材“说明”的学习
l.利用“说明”明确教材内容上、下限,合理划分历史阶段.
2.利用“说明”明确教材体例和学时,按教材体例构建知识体系,按学时合理安排和调节学习时间.
3.利用“说明”明确学习要求,如教材每章开头框内的引言和正代内容必须掌摄;教材中的地图、图画、表格、代献资料前标有星号的必须掌握;练习题为必作作业等.
二、关于教材目录的学习
教材目录是教材内容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它高度精炼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联系教材内容具体分析,一是进行了正确探索: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与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洲、调整国民经济等;二是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理论上产生不良影响,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三、虽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深化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失误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一)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代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第一、二、四、五、六、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六节) ;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三)跨章节读目录,利用教材目录把握历史专题知识体系,进行历史专题史学习.以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专题为例,按目录进行知识归类,其知识体系为: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2.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册第四章第四节);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册第一章第一、二、四节); 4.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下册第四章第二节); 5.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下册第五章第二节);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一经按目录顺序归纳,该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及其阶段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既便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又便于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而归纳阶段特征,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法.
三、关于引言的学习
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以章为教学单元.
每章开头在框内有一段引言,其内容各有侧重,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有关历史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言的内容必须掌握,以培养理清基本线索、抓住阶段特征的能力.
(一)利用《中国古代史》的引言,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别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两章引言既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又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线索.
(二)利用《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引言.把握与该章内容有关的国际、国内形势及该章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注意把中国历史放在当时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明确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下册第一章引言为例:第一段概要归纳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变化,国共对峙局面出现;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国争夺;第三段指出国际形势变动(德日法西斯势力疯狂发展,共产国际错误地制定“抢先”策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引言实际上是该章内容的导读提纲,通过它即可把握世界历史某一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比如:下册第五章引言实际上就介绍了构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第一节):
①2O世纪5O年代到70年代初相对稳定,高速发展;②20世纪70中代后期进入“滞涨”阶段;③80年代结束“滞涨”,进入低速发展时期.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二节):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的苏东国家改革中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②20世纪7O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3.国际关系:①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第三节);②两大阵营逐渐瓦解(苏联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破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第二节及第一节第二目). 4.民族运动的发展:①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节);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五节).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2O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四条基本线索,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就能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弄清各知识点之问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关于正代的学习(重点)
(一)对教材子目进行历史概念和结构要素分析,归纳知识要点.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包括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要素(原因、目的、条件)、内涵要素(历史事件的经过,规章制度、变法改革、会议条约、历史代献、思想代化运动的内容,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国际关系、代化发展的表现)、后果要素(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作用、影响、局限、后果等).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归纳教材内容,可以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要点化;通过对历史概念各要素内容的地位分析.还可有效地把握重点,增强考试的适应性.以《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为例: 背景要素分析:①工业革命扩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得.②遭受外来压迫的东南欧各国要求民族独立.③欧洲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上述三点,①为根本原因,③为直接原因.内涵要素分析:①意大利革命揭开其序幕.②法国二月革命将其推向高潮.③革命扩展:维也纳、柏林起义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人民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匈牙利起义影响最.④1849年,革命被镇压. 后果要素分析:①范围广泛,遍及陈俄国以外的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③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④特点: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失败原因:以沙俄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君主的镇压;资产阶级为稳固自身统治背叛革命和无产阶级在政治、组织上的软弱.
(二)揭示章或节、子目之间的关系,把握章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章节知识结构,以便于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联想、迁移或重组,用以说明新的问题.比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一节共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会议召开,维也纳体系确立,欧洲反动势力成立神圣同盟和四国问盟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第二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一系列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发生,严重动摇了维也纳体系;第三个子目主要讲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三个子目的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本节的基本线索和总的知识体系就是:维也纳体系的确立、动摇和彻底瓦解.
(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辨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其关键在于把历史事物、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党等理论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理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质,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价.要注意许多人物、事件、制度以及社会阶级等等在历史上的作用都会有两面性.评价时要作分析,避免绝对化.以评价“维也纳体系”为例: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时间、地点、条件).维也纳体系推行正统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顾大国利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它实际上是欧洲封建统治者对被法国大革命破坏的欧洲旧统治秩序的恢复,是欧洲封建君主用18世纪的原则统治19世纪欧洲的一种企图,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违背民族主义潮流(实质)、因此是“历史的反动”(这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的结论).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欧洲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繁程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客观正面作用).
(四)归纳问题,提高系统归纳和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1.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核心进行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对每个历史阶段,都要掌握它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进程本质的又是哪—方面内容,从而抓住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进而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据历史发展规律.
2.以历史现象或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进行归纳,并从中总结历史认识.前者如1999
年高考第41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后者如1997年高考第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3.以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为核心进行归纳.如评述唐太宗、康熙帝、孙中山、毛泽东等.
4.以重要历史概念为核心进行归纳,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章共三节,第一节讲革命发生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陆续建立,特别是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提出.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第二节讲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二节讲辛亥革命的发展和结果及对这次革命的评价.
5.以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为核心进行归纳.深刻理解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实际上是用史实劝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进行说明、论证、分析、即围绕这个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归纳历史知识.比如,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正确性,就需要对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方面的史实加以概念归纳;如要阐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就必须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作一系统总结,才能得出这一本质的规律性认识.
6.以地点、地区或国别为核心进行归纳.以地点为核心如归纳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广州、上海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以地区为核心,如归纳世界近现代史亡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及其后果;以国别为核心,如归纳日本史:
①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③日本明治维新③日本向帝国主义的过渡;④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⑤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对外扩张;⑥二战后的日本.
(五)比较辨析,提高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是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也可以是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还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清末“门户开放”和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比较的重点—般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比如通过对促使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不同结果的原因的对比分析,联系中国民主革的胜利的基本经验,可得出以下经验:(1)统—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单纯依靠工人防级不能战胜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和统一中国,更需要团结—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必须建立统一战线.(2)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六)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提高解决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学习过英国工业革命.熟悉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由此,我们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可据此联想.归纳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不仅有助于解决同类历史问题,而且助于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比如:我国封建社会重要朝代前期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不外以下几条;统—安定政治局面的形成;前代末期农民战争推动新王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新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从中我们认识到:经济要发展,稳定的政局是前提,正确的政策是条件,科技进步是动力,劳动人民的创造是保障.
五、关于楷体字内容的学习
楷体字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处理方法各有不同,兹分述如下:
(一)正代内容的展开叙述.这类楷体宇内容一般列举了较多史实,以印证教材结论的正确性.学习时主要应明确‘它印证了正代的哪些结论或从中可归纳、提炼出怎样的历史结论,并掌握其中的重要史实.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36页最后三段楷体宇为例:第—段旨在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第二段旨在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技术力员薄弱并受外商企业排挤;第三段旨在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由此也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软弱性.应掌握的重要史实是:发昌机器厂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机器工业.
(二)对正代涉及的历史概念的诠释或说明,为理解正代内容所必须,应注意掌握.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正代述及“战后英帝国自治领分离运动加强”,但并未介绍“自治领”的概念,楷体字内容就介绍了英帝国各个组成部分合英国本土之间的关系并就“自治领”作出解释.
〔三)场景描写,概要了解其内容即可.
高考考查的楷体宇内容为教学中必须涉及的内容.比如,只有借助于《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63页第一段楷体字的分析理解,才能深刻认识《应诏统筹全局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这一历史结论.1997年高考第7题即考查得出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考生必须掌握并概括了上述楷体字内容才能正确选答.
六、关于历史地图的学习
(四)重要史实的补充或对正代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分析、背景介绍、分析评价等,此类内容应予重视并掌握.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67页第—段楷体中补充介绍了雅尔塔体系的具体内容并对该体系作出评价;72—73页楷体字补充介绍了东欧各国的解放方式并分析了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76页第一段楷体中介绍了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

历史地图是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空间展示.“左图右史”是我国学人治史的优良传统.利用历史地图,可帮助我们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地减轻记忆负担.其学习方法如下:
(一)据史读图
即把教材代字叙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能准确的再现其空间位置.比如,利用疆域图明确疆域的四至、行政区划及辖区范围;利用分布图(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等)明确重要经济成就的地理分布;利用形势图〔如《三国鼎立形势》图、《三大战役示意图》明确当时的政治格局或军事态势等.高考一般以选样题或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如1996年第6题要求再现元朝辽阳行省的辖区范围等.
据史读图有两点应予注意:1.中国古代史教材上历史地图下面的古今地名对照,必须作为重要知识掌握.比如,1995年高考第2题考查战役地点,即需弄清牧野、巨鹿、官渡今天的位置,才能判定哪一个战场位置在最南面.2.教材代字叙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状况,但材料相应章节没有历史地图,这种情况有三种处理办法.一是借助与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学历史地图册进行落实.二是利用材料其他章节的地图落实.如明朝的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教材相应章节无图示,但《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标示了其位置.三是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落实.一般来讲,中国省级行政区及其简称、省会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区、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各国首都及重要城市的位置等的掌握,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准确的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正确解答高考题.

(二)据图分析
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地图上所标示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寻找可能的命题点.
(四)以图释代
即利用地图,对教材代字内容进行诠释和说明.比如,1998年高考第19题考查百团大战作战区域涉及的主要抗日根据地、教材正代在讲百团大战时只提到作战区域在华北,具体涉及哪些抗日根据地并未说明,借助《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即知是指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个抗日根据地. (二)据图说史
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巩固记忆.其方法是: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为例,即可据图复述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的国家组成、参战时间及意图,复述欧洲战场态势(战线位置及对阵国家,分析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对德国的影响)和战争进程,又可由此回顾—战爆发的原因、分析一战的性质和影响.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领土的变化》图还可着重分析—战对欧洲、中东及非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比如,根据《俄国侵略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可把19世纪后半期沙俄侵吞中国领上的情况作一系统总结.据图说史,高考考查以1999年第43题最为典型:“下列二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1919年6月、1940年6月、1949年10月)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

(三)以图补代
就是利用教材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正代内容.这种情况较多.比如,美国独立之初的疆域范围教材正代没有交待,但在《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中有明确标示,即除包括原英国在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外,还包括密西西比河以东、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加拿大以南、佛罗里达半岛以北的广大地区.
七、关于历史图画的学习
历史图画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图画的学习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一)对历史遗迹类插图,如《商朝甲骨代》、《越王勾践铜剑》、《赵州桥》等.—是借此获得相关历史概念的直观形象,二应明确其特点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高考第3题考“筒车”,既有筒车直观形象的表述:“水激轮转,众简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又有其特点及作用的表述:“以涵稻田,日夜不患,绝胜人力”. L998年高考第7题则要求再认“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耕作方式.
(二)对人物肖像图,一要能再认这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二要能叙述其事迹,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对事件场景图,要掌握它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一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为例,按上述要求分析:它反映了法国人民在七月革命中英勇战斗的情况,七月革命推翻了维也纳体系扶持的一个最主要的封建王朝——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打破了维也纳体系规定的欧洲统治秩序,推动了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
(四)对情境介绍类插图,应明确它不是指某时某地的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反映了某种历史现象、要注意分析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85页《农民对“解放”议论纷纷,表现出失望情绪》图,并不具体指某时某处农民的情绪,它实际上反映了广大人农民对俄国的1861年改革的不满,因为改革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当农民真正地“解放”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五)对于历史漫画,:主要应弄清其内涵,把握它所揭示的实质内容.比如,《时局图》揭示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德、俄、法、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状况;丰子恺他的漫画《茶店一角》深刻揭露了国民政府专制独裁政策的本质.
文章来自:http://www.ixuela.com/lishi/xuexifangfa/9902.html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例2的第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