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复习试卷

问题描述:

谁有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复习试卷
要好的哦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0-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军事斗争、以及农民起义等基本知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2.中央官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3.地方行政制度
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4.选官制度(科举制)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5.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知能提升点拨】
1.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作用: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的发展.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及作用.
演变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儒术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3.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实质
产生的社会原因:隋唐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
积极影响: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科举考试,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有利于统治阶级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实质: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风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例2的第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