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篇关于古代任务的作文,

问题描述:

我想写一篇关于古代任务的作文,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事例1
鲁班,姓公输,名般.因是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另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鲁班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明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面,据《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 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的贡献也很多.《述异记》上说,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 鲁班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二千四百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大家可能还熟记着小学课本中的那篇关于鲁班发明锯的文章吧.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的.鲁班工艺的不断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忙.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班母”与“班妻” 你知道吗:弹墨线用的小钩又被称为“班母”,刨木料时顶住木头的卡口又叫做“班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鲁班的母亲和妻子也都从事生产劳动,并对鲁班有很大的帮助.据说“班母”的由来是这样的:鲁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原来是由他母亲拉住墨线头的.后来经过多次实验,母子俩在墨线头上拴了一个小钩,放线的时候,用小钩钩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线,一个人操作就行了.从此,弹墨线不用再请母亲帮忙了.后世木工便把这个小钩取名为“班母”,以纪念这个创造.“班妻”的由来传说是因为鲁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着木料,后来才改用卡口的缘故. 讲述一个小插曲,根据《玉屑》上的记述:鲁班成年累月在外给人盖房,雨淋日晒,十分辛苦.他的妻子云氏就动脑筋做了一把伞,让鲁班出门做工的时候带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见,鲁班家庭还是对鲁班有很大的影响的. 鲁班的其他发明 鲁班一生的发明创造很多.在《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发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鲁班创造的,所以又名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 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磨,最初叫石岂(wei),汉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麦、豆等加工成面的机械.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去掉谷物壳皮、破碎豆麦就成为人们日常的烦琐劳作.早期采用的方法是用石头把谷物压碎或者碾碎,后来人们又把谷物放在石臼里面用杵来春捣.这虽然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但是仍然蔡伦对纸的贡献: 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省耒阳县)人,东汉明帝永平末年(公元75年或以前),开始在京城洛阳皇宫里当差.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84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比较低的).和帝即位(公元89年),升任中常侍,侍从皇帝,参预国家机密大事.后来,兼任尚方令,掌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蔡伦总结西汉(西汉武帝时期)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利用树皮、碎布、麻头、旧鱼网等原料,经过精工细作,制出优质纸张.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汉和帝的称赞,从此造纸术得到推广.因此后来他被封为“龙亭候”(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所以他组织监制的纸被称为“蔡候纸”. 由于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使我国到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技术改革.
事例2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合外力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