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清廉故事一定关于清廉哦!

问题描述:

郑板桥的清廉故事
一定关于清廉哦!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2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郑板桥清廉故事
陈淀国

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样样超俗不凡,追求真情实感,慷慨直陈,为时人推崇备至,是兴化县有名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年近半百才做起山东范县和潍县的知县.他一向清政廉洁,正直坦荡,对当时官场贪污腐败、尔虞我诈、欺压百姓之风,恨之入骨,深恶痛绝,他的为人,正如给亲友题诗中所袒露的那样:“此人如碧梧翠竹,其志在流水高山”,“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其中尤以那首《竹石》,更是脍炙人口,寓意深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是他的这种光明磊落的人生哲学,以及与贫苦大众息息相关的血肉感情,当了十余载“县太爷”,却是个名副其实的“一贫如洗,两袖清风”的“穷官”.他从来不收礼,不受贿,不贪不占,不拿不要,把为老百姓办事当作本分,视为天经地义,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佳话,妇孺皆知,几百年来,久传不衰.
新官上任,到了范县,郑板桥办的第一桩事,就是让衙役在县衙的门墙上,凿了许多大洞,弄得人们莫名其妙,他感慨万千地解释道:“出前官恶俗耳.”听后,无不暗暗称赞.前后整整12个春秋,他从不在县衙享清福,谋私利,而是步行到下边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了解广大民众饥寒交迫的真实生活,一向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上司姚太守感到十分奇怪、不解,不由问起,郑板桥巧妙地以诗相答:“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眼看耦耕.”
一天,郑板桥因公到省府济南,上官知道他是位赫赫有名的大才子,诗书画作,功力雄厚,皆非同一般,便在趵突泉设宴款待,并求题诗一首.对官场腐败黑暗现实愤愤不平的郑板桥,稍加思索,便一针见血地挥毫写下:“源源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清泉.”
后来,山东巡抚包括向郑板桥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后,又题诗言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在潍县当了7年知县,却有5年连连水旱、蝗灾,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他心急如焚,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路边开厂煮粥,以解燃眉,在这关系到百姓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不等上方批复,便毅然决然大开官仓放粮,好心僚属劝其不可贸然行事,还是等“上边”发话也不迟,而郑板桥义正词严地反驳道:人命关天,事不宜迟,待层层报批,恐怕百姓快饿死完了,还要这个县令何干!
这样抚民救灾的好事,果然触犯了大户人家的利益,惹恼了上司,受到了打击报复,被加了个莫须有罪名,摘下乌纱帽.临行前,他向依依惜别的潍县乡亲,画竹题诗赠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山作鱼竿.”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一些人眼中,做了十几年县太爷的郑板桥,一定是发了大财,成了阔佬,其实,他的全部财产只有一匹骡子和他读的一大堆书.以至女儿出嫁这样的大事,也不得不以诗画相赠:“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儿春风几笔兰.”
在家乡,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郑板桥刚回到兴化,就被小偷儿盯上,以为他肯定带回不少财富,便在深夜冒雨潜入卧室,听到主人鼾声大作,不由心喜,放胆四下大翻,却只找到些书、画、笔、砚,金银财宝一样没有,很是失望.其实他的行动,已被郑板桥发现,梦呓般低吟道:“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钱串无半根.”于是,两手空空的盗贼,悄手悄脚溜出这位一贫如洗的“穷县官”的家门.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弧度制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