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谁的诗啊.

问题描述:

请问一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谁的诗啊.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1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x0d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x0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x0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x0d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x0d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x0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x0d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x0d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x0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x0d五花马,千金裘,\x0d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x0d开元十四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漫游而兼求仕.不屑参加科举考试的他希望通过类似纵横家游说或隐居学道的方式得到知名人士乃至皇帝的赏识,从而借此“捷径”进入仕途.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经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面对时任太子宾客的前辈贺知章“谪仙人”的称叹,面对最高统治者的“降辇步迎”,春风得意的李白以为自己终于等到了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内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政治理想的机会,然而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仅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美好理想的破灭,同时,他傲岸的性格又招致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天宝三载春,这位上书请还的失意者被唐玄宗的“赐金放还”.从此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前,理想遭挫的诗人怀着难言的隐痛漂泊天涯,广交友人,等待新的机会.\x0d《将进酒》一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当时的李白跟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颖阳元丹丘家里做客.三人登高宴饮,生逢知己,酒逢对手,酒再次点燃了诗人胸中的豪情,也激起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更多激愤,于是满腔的不合时宜借这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x0d《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旧题,题目意译即为“劝酒歌”,所以古代诗词中有“将进酒,浮大白”之说.本诗以“劝”字为线,将理想受挫期诗人的一腔郁勃之情尽情吐出,感情起伏,一波三折,既有气势,又有曲折,萧士斌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中说它“填之以申己意”,此言极其中肯.\x0d诗之开篇便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两句从天的视角将万里黄河由天泻海的气势一览无余--水之来,势不可挡;水之去,势不可回.诗人把西接云天,东涌入海的黄河所拥有的壮观景象从空间的角度予以夸张.后两句从人的视角,将人生由青春到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的事--早上还是满头黑发,到傍晚的时候已是如雪一般.在此,诗人将本已短暂的人生从时间的角度也进行了夸张.于是在反向夸张(壮观的更加壮观,短暂的更加短暂)中,这两组长句间就既有比意:以河水的一去不返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意:以黄河的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诗人面对自然规律,顿觉时光无情,朝夕间,明镜中的青丝已变成白发,五十二年的时间一晃而逝,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不可挽回的悲剧,理想受挫,漫游南北的诗人怎能不心生悲叹.然而对于这位直到六十一岁还壮心不已的诗人而言,悲叹远不等同于悲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认为: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应当尽情欢乐,而古人行乐不可以无酒,全诗由此点题.需要注意的是,诗句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杯中之物,而是借“莫使”“空”构成的双重否定代替直接的陈述,语气得以加强.审视李白的生平,他也似乎有过得意的时候.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征招他入京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得意喜悦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前所述,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美好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撕毁后的他一度沉于难言的失望与痛苦中,但充满激愤的诗人并没有就此消沉,怀着对自身才能的高度自信,诗人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乐观的展望:“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既然上天造就了我这样一个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其用武之地,即使是千两黄金花散一空仍然会重新得到.“必有用”“还复来”传达出发自诗人骨子深处的自信与豪情,这简直就是人生价值的宣言书.诗文至此,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于“及时行乐”这种貌似消极的现象下所奏出的“怀才不遇而渴望被用于世”的精神强音.此时的诗人不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物质享受上,而是表现出开怀畅饮带来的精神深处的解放与愉悦,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热爱生活、拥抱人生的巨大生命力.酒复苏了诗人带有狂态、夸张的自信,处于半醉状态下的诗人对人生、对自我都予以了积极的肯定.与此同时,作者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席,整头整头的“烹羊宰牛”,一次不狂饮“三百杯”决不罢休,这是多么痛快的聚会,诗人在狂放酣畅中表达出的是令人惊羡的豪情.在这里,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如此狂饮理解为借酒浇愁,而更应该关注存在于这位极具个性的诗人思想深处侠士般“济苍生,安社稷”的豪阔情怀.\x0d至此,诗人的狂放之情达到高潮,诗句节奏加快.我们仿佛听到眼花耳热的居士的劝酒声声:岑夫子,丹丘生,请不要停下酒杯,所有的情思,所有的感慨全在这酒中了,让我们痛快的饮酒高歌吧.不仅如此,诗人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以下八句便是诗中之歌了.\x0d“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的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是诗人却以为“不足贵”,并“但愿长醉不愿醒”.在这里,诗人果真以为富贵生活不值得珍贵吗?回顾诗人生平经历,对照诗人复杂的思想,我们得出否定的答案.有着英才豪气的诗人对自身的才能有着高度的自信,在他认为,凭着自己的文学才华,本应当位列卿相,飞黄腾达,获得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政治平台,然而长安三年,使诗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最高统治者的时候,却得不到重用,被“赐金放还”,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不足贵”中感受到诗人内心中的激愤,诗人思想的复杂性(既蔑视权贵人物,蔑视荣华富贵,又以接近皇帝、权贵为荣)也得以更集中的表现.“但愿长醉不复醒”,也便是诗人的政治理想与无情现实碰撞下的无奈之语.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是愤激之语,诗人向来以姜尚、谢安、诸葛亮等前代先贤自己比,所以说古人“寂寞”,也是在表现自己离京漫游期理想遇挫的“寂寞”.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作者于万千酒徒中选取出“陈王”曹植为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原因有二:其一,在李白所推崇的先贤中曹植与酒联系较多“愿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曹植《与吴季重书》);其二,曹植在曹丕、曹壑两朝多受猜忌,有志难伸,著名的《七步诗》便是极好的证明:“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这一点似乎更能激起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x0d此时,情感更加复杂,更加激越的诗人酒兴更高,狂放之情达到了顶点:“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前文“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又自然地引出下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言壮语:就算是千金费尽,也再所不惜,还要将毛色斑驳的名贵之马与价值千金的裘衣取出换取美酒,来一个不醉不罢休.在这里,诗人反客为主的坦荡、不拘常套的真诚于热情奔放、个性张扬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而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则将起伏跌宕的情感,将千般愁,万般绪结于绵绵不尽之“愁”,与全诗开篇处之“悲”相关合.至此,作者内在感情的激越高涨使全篇诗情大起大落,忽翕忽张,由悲叹转快乐,转狂放,转激愤,复为狂放,最后终结于“万古愁”,壮美奔放的生命旋律也于诗人宴饮高歌的酒话中如汹涌波涛般展现.\x0d“忆昔开元全盛日,天下词客多雄风.”(陈子龙《秋登任城太白酒楼歌》),读《将进酒》,必为李白那种雄奇奔放、酣畅淋漓的诗情所打动.诗篇洋溢着震古铄今的气势与力量,融入激越的情感,张扬的个性,更有灵动的语言.本诗将古诗三言为主的句式拓展为七言为主.全诗以七言为主,又以杂言“破”之,极参差错落之致,从而为情感旋律的奔放激荡在句式章法上提供了回旋的余地.诗句以散行为主,又杂以短小的对仗句,节奏疾徐陡变,声情深远宕逸.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例6求步骤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