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总结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问题描述:

列表总结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列表总结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2-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及其意义】
1、生产工具的演进:(1)在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在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在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2、改进的意义: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二、中国古代农业总体发展趋势】
时代
夏商周及以前
春秋战国开始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基本特征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集体耕作
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开始
注意:(中国传统农业主要从春秋战国开始)
1、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 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精耕细作 = 耕作技术 + 工具 + 耕作制度 + 理论指导 + 辅助措施 + 作物栽培)
2、 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古代农业能够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3、 发展演变:
(1) 春秋战国与秦汉:垄作法、耧车、耦犁、犁壁、代田法、区田法、连年种植
(2) 魏晋南北朝: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齐民要术》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绿肥种植
(3) 隋唐:南方水田技术日趋成熟,曲辕犁、育秧移栽
(4) 宋元: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经济中心南移、耧锄、稻麦复种、占城稻、棉花、《农桑辑要》
(5) 明清:套耕、多熟种植、玉米、甘薯、经济作物、《农政全书》
4、 启示: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广和运用现代科技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
【四、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原因 = 政治环境+政府支持+工具技术+劳动力+市场贸易+地理环境+作物)
(1)北民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技术
(2)北乱南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地理优势: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4)政权重视: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5)作物引进:新的外来农作物在江南的引种
(6)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发展
(7)人民作用:南方地区人民的共同劳动
2、基本历程:(重心在北方——南北平衡——重心南移)
(1)魏晋南北朝: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隋唐: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宋元: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浙成为我国经济中心
3、显著特征:
(1)经济重心南移往往在国家分裂或者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2)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南移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是由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
4、启示:
(1)政治稳定、政权重视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2)合理开发资源是经济发展必要条件
(3)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1、中国古代典型城市:
(1)秦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2)隋唐:(北方)长安、洛阳、(南方)扬州、益州(成都)、广州
(3)宋元:宋:开封、临安(杭州)元:大都、杭州、泉州
(4)明清:苏州、杭州
2、规律:
(1)从城市的功能来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者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展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夜市早市也出现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来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江西景德镇)
(4)从地区分布来: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出现相应变化的趋势,也在逐渐南移
【六、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商业 = 市场 + 城市 + 货币金融 + 商人 + 政府 + 外贸边贸
2、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早市夜市、乡村中的草市
(2)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的转变过程,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明清还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3)在货币流通方面:唐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
(5)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发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七、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产生条件(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Ø 政治背景:明清实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改革
Ø 资金:地租货币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Ø 资源:经济作物(如棉花)的普遍种植,为其提供原材料
Ø 技术:手工业发展(技术、规模、分工、分布);科技进步
Ø 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自由雇佣队伍日益扩大,熟练手工工人出现
Ø 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
2、表现:
A 明中后期:出现在江南纺织业,并在江南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场
B 清代: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3、特征:
a、 组织形式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出现
b、生产关系上:雇佣关系产生(本质特征)
4、评价
A 进步性: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社会发展趋势.(政治.经济.文化)
B 局限性:发展十分缓慢:虽有壮大,但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封建经济仍占主导.
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源: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A、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缺乏
B、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受限——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C、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广阔的海外市场
D、、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八、比较资本主义萌芽、官办手工工场、民间小作坊】
类别
资本主义萌芽
官办手工工场
民间小作坊
生产目的
追求剩余价值
供官府贵族消费
民间消费
生产规模
集中分工合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
分工细致,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效率低下
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
劳动关系
自由雇佣关系
隶属关系

【九、比较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中国
欧洲
状况
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发展迅速,最终过渡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原因
经济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政治
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重商主义、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思想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解放了思想、封建自然经济
(1)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带有保守性,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2)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解体.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1)鸦片战争前主要是鸦片贸易.
(2)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
(3)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4)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5)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6)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7)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8)新中国建立后,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和掠夺,压制和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征.同时也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进程.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但破坏性是主要方面.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自然经济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结和依赖.
3、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洋务企业
a.洋务企业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附性.但也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洋务企业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和官僚式的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采取机器生产,民用企业又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表现.
(2) 四大家族企业
a.四大家族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掠夺和控制而产生发展的,是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其特点与洋务企业有相似之处.
b.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逐渐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
c.解放战争爆发后,国统区经济趋于全面崩溃.
d.新中国建立后, 53~56年三大改造中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天不足”,使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也是无产阶级壮大的前提之一.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其发展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1)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和缓慢发展.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19世纪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兴起.
(3)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4)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入发展黄金时期.
(4)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侵华和战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5)新中国建立后,53~56年三大改造中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公私合营.
5、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也是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
(1)抗战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和政治基础.
(2)通过三大改造,新民主主义经济最后终结,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建立.
民国经济史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第一,要使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得到顺利发展,必须以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为前提.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十分缓慢的状况.没有一个政治上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就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第二,民国经济的历史表明,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民国时期曾得到发展,这表明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民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封建势力的包围打击下,难以得到正常、自由的发展,最后走向衰落.历史表明,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是非常困难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势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在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革命斗争中,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来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不可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一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发展生产力为主,为以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的经济形式,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只有这种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由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这就保证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1、民国经济概述
2、民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
5、民国末期社会经济的崩溃
编辑本段现代卷
1949--1957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1、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
2、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3、国民经济的恢复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5、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遗留的问题
1958--197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演变
1、“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
2、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
3、“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艰难发展
4、徘徊中前进的国民经济
1978--199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
1、经济调整和开始改革开放
2、全面改革的实施和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曲折
3、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