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

问题描述:

怎样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教育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根本的依托和支撑.因此,推进教育创新、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教育创新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创新等诸多方面.但就其实施的基本途径而言,最根本的在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如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就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从学术界的讨论来看,目前人们在理论层面上对创新教育的本质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认为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践层面,目前还尚未找到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甚至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譬如有的人把创新教育理解为精英教育,认为创新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英才;有的人把创新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一种创造技能的培养,使创新教育仅仅局限于技术训练的范畴;还有的人把创新教育视为在现有的教育教学之外额外地附加一些活动.我们认为,以上观点都是对创新教育片面化、狭窄化的理解.如此的理解,必然将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相割裂,使其成为一种失去实施载体和缺乏生命活力的"空中楼阁".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仅仅培养学生创造技能的技术教育,更不是脱离课堂教学而搞一些外加麻油式的课外活动,而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这一过程必须紧密地与教育的主渠道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相结合.换言之,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如果脱离了课堂教学而片面地强调开展创新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虽然在课堂,但并不意味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创新教育就能自然而然地实施.事实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在价值取向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仍坚持以教师为本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仍坚持灌输为主、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自觉自主、生动灵活的学习;仍坚持课堂讲授为主,忽视教学实践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等.凡此种种都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使课堂教学的功能未能很好发挥.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二、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但就其本质而言,应包含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目标重在培养能力.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教学目标不只是给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创新思维,即积极的思维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创造技能,即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即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激情等.第二,教学策略重在提倡开放性.创新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方法、途径、目的、内容等方面都要体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这表现在首先要留给学生展示其个性、发挥其才能的足够空间;其次在时间安排、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结论的发表等方面,都要有较大的自由度;再次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和潜能.第三,教学内容重在解决问题.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不断地刨根问底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型课堂教学不应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现有的结论让学生单纯地去理解和记忆,而是应让所有的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的思维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在此过程中既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又获得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教学过程重在加强实践.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现实需要,所以进行创新型教学必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情境,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并把这些纳入考核和评价的范围.一定要意识到:考察、实验、制作等实际能力的锻炼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第五,教学手段重在实现现代化.广大中小学生具有形式上追新、内容上求变、心理上寻奇及感官上追求刺激的心理特征,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他们.因此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必将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与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知识环境保持同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三、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经过笔者的实践及总结同行的先进经验,我们初步构建了以"确定目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我评价"为主体框架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操作程序如下:确定学习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直接将事先确定好的教学目标直接抛授给学生,学生只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理解和记忆.而创新型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有选择、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目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明确目标性,会成为促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形成疑点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空间和余地,甚至有意或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灵感和顿悟.而创新型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比较、动手操作等,自己去寻找疑点,形成疑问.经过学生自主思考而形成的疑问,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铺平道路.经历自主学习.这是创新型课堂教学中至为重要的一环,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抽走了这一最具有价值和最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与他人争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阻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妙引导,鼓励学生渡过思维难关.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学习,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这样才会把学生的知、情、意全面调动与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建构认知结构.皮亚杰所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创新型的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具有综合性、启发性、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型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来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广泛迁移.&"学会自我评价.传统课堂教学单纯以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为主体,并且以分数、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作用,也使评价自身应具有的导向、激励和诊断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创新型课堂教学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强化评价本身具有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强化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师生间、学生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交流时充分体会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学会自我调控,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这对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益.四、构建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的保障条件 在明确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操作程序之后,要使其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得以实施,还必须具备以下保障条件.树立课堂教学的新理念.课堂教学自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之后就基本确立.几个世纪以来,形成了教师按照既定的目标、内容、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固有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 因此,要推行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即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确立,是实施创新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需要指出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提法虽在理论界已有多年,但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落实.教师仍然是课堂中的主角,教材仍然是学生必须熟记的圣典,学生只是一个被牵着鼻子走的配角.学生这种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状态,根本无法实现"外在的影响包括教育影响必须通过他自己的选择──-内化──-外化才能成为他们的知识、观念、品德和才能"的内在的心理转化过程.因此,推行创新型课堂教学,一定要变革传统的、固有的教学观念,要充分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打破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旧格局,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与空间.据统计,学生在校的活动总量中有!"#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他们知识的内化、智力的培养、人格的形成等都要借助于课堂教学来逐渐形成和积累,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将对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无可替代的影响.由此可见,知识的学习并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和至上的目标.中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教育在此阶段的工作重心应是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起飞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有基本的知识、能力、品格、身心素质等作基础,否则会造成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根基不稳.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将单一的知识教学称做"颈部以上的教育"、"左半脑的教育",并认为这样的教育必将会造成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因此,一定要更新课堂教学理念,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千方百计地丰富和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让情感学习、社会学习、智能学习、操作学习等一切与学生一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都走入课堂,溶入教学.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要实施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促进教师角色转换.首先,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教育环境闭塞,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输出者.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教育环境充分开放,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骤然增多,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将浩如烟海的知识一一传授给学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的职责应转换为善于揭示规律、提示方向、点拨思路,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和障碍时给于适时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者. 其次,教师要由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圣典,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一成不变地灌输给学生.在创新型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重点,这包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使他们生动活泼、健康自由地发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观. 在具备了上述条件之后,还有一个必须涉及的方面,那就是评价.现代教学论和教育评价学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其主要特点为:评价主客体单一、评价内容浅显、评价方式传统、评价作用甚微等.这具体表现为课堂中的评价活动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生对生、生对师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且评价内容仅限于知识的再现、回忆等.这种评价体系及活动本身对学生的思维、技能、品质、作品并未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应彻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评价的重心从重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重视学生素质的发展上来,并使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去参与教学活动. 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通过开展积极互动的教学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应具有整体性,即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展开评价活动;过程性,即要将评价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学生中心性,即评价的客体和主体都应是学生;全面性,即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还要对学生的品德、意志、实际操作能力、作品等进行全面的衡量和评价.《教学与管理》文档1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必修3第一单元
下一页:第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