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美与根壮”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问题描述:

以“草美与根壮”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以下仅供参考,写作文还是运用自己的思想去写好了,不要将参考当作抄袭,否则脑子容易“生锈”.
(一)
根壮草美,怒放人生
有人将林黛玉比作终归尘泥的春花,但我更喜欢将她看做一棵小草,一棵才情绝代的绛珠草.前世的情根早已粗壮,于是孕育出了这个姿态摇曳飘渺、内心幽怨缠绵的林妹妹.
山高在于土积,海美在于溪聚,草美在于根壮,人生的伟业来自于扎实的基础.人生的原野只有壮大根系,强基固本,才能万草竞秀,无疆无垠.
把生命之根扎在书的海洋中,让生命更加丰富而充实.在你遇到困难时,与司马迁为伴,他会传递给你前进的勇气;在你屡遭排挤时,与屈原为友,他会给你“举世混浊我独清”的孤傲高洁;当你满足于当前的现状时,请与白居易同行,他会给你“明年之花更比今年红”的动力.生命只有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才能使生命之源不断积蓄着能量,为生命之花的绽放做好准备.
把生命之根扎在民族优秀精神的土壤中,不断让生命之草强壮而坚韧.
苏武的十九年的坚守大汉的节操,令我们懂得什么是忠诚;文天祥宁死不降,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气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国家利益;人民子弟兵们不畏艰险奔赴灾区,在地动山摇中,救援被埋群众,让我们懂得了人们群众生命高于一切.
我们只有把根扎进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优秀文化之中,扎进民族的精髓之中,扎进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吸取营养,使生命的根须不断粗壮,才能让生命之草更加富有生命力.
实现根壮,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夸父没有因为双脚流血而停止脚步,精卫没有因为身心的疲惫而放弃填海,愚公没有因为畏惧山高而半途而废.他们用自己惊人的毅力演绎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不朽传说,为中华民族竖起了几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根壮才能草美,让我们在不停的上下求索中,扎牢扎深生命的慧根,来秀出一个精彩的人生吧!
【点评】:此文能够紧扣话题“根壮与草美”展开,从揭示根壮与草美的关系入手,层层深入,较好的论证了只有根壮才能草美的中心.文章结构清晰,析理深刻,只是在选材上缺乏有力的事实论据,文章内容略显单薄.
(二)
根壮草才美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她现时的美丽.当初他的芽儿浸透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根与草,是紧密相连的,无根何来美丽的草原?付出与收获,亦是息息相关的,荣誉的花环无不浸透了拼搏的汗水.
邰丽华,宛如一位美丽动人的仙女.天妒红颜,让她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她无法听到音乐,亦听不到人们的掌声、欢呼与赞美,也表达不出内心的言语,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看着指挥,数着节拍,一个个的动作,她不停地练习,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邰丽华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她的生命光华在舞台上绽放,她化身为舞台上绚丽多姿的千手观音.辛勤的拼搏,艰苦的的付出,邰丽华舞动生命的奇迹,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正如健壮的根滋养多姿的草,拼搏的汗水铸就邰丽华的美丽.
一夏激情,一生感动.奥运脚步渐行渐远,然而点滴的记忆依稀清晰:泳坛神童“菲尔普斯”圆八金梦,自豪的呼喊响彻水立方;首金失利的杜丽又一次站在最高领奖台上,鲜花映衬她最美的笑脸;中国体操男团重温十二年前最强之梦,五星红旗因他们更加艳丽;伊辛巴耶娃低24次向人类极限发起冲击,鸟巢因她的成功熠熠生辉……写不完的美丽瞬间让我艳羡,可谁知道成功的背后奥运健儿们的泪与汗!几万次的瞄准才成就杜丽完美十枪,几万次的跌落才造就李小鹏完美一跳.我想就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吧!然而胜利那一刻喷涌而出的泪水足以诉说那艰苦的拼搏故事!正如健壮的根滋养不屈的草,拼搏的汗水造就奥运健儿的辉煌!
是啊,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们只有广泛深入地学习,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获取学业上的成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我们驶向成功彼岸的动力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唯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拼搏精神才能问鼎成功,正如健壮的根滋润美丽的草,拼搏的汗水浇灌我们的成功.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人间的绝唱……
根壮草才美,荣誉的光环浸透拼搏的汗水.
【点评】:文章切合题意,紧紧围绕根壮草才美展开,结构清晰完整,开篇通过题记点题,结尾简明扼要深化主题,三四段以邰丽华、奥运健儿为例充分论证了健壮的根壮才能使花了更美,拼搏的汗水才能浇灌成功的花儿,第五六两段通过引证、喻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方法进一步阐释了只有根壮草才美的道理.词语的生动活泼,句式的灵活多变,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使得文章简洁明快,妙笔生花.整句和散句的结合,更使的文章富有韵律感,跌宕起伏.特别是一些名言警句恰如其分的引用,更使得文章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意蕴,富有文采.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例2的第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