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恩来精神的论文

问题描述:

关于周恩来精神的论文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作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这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黑暗混乱的时期,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少年周恩来深切地感到,广大同胞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远大志向的周恩来,曾在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学习应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开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了.当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916年,他在《中国现时之危机》的演说词里,在分析国家的内忧外患之后,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声,号召青年学生以救国为己任.①他的知识面广,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使他对救国救民问题的探索比较深入,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在追求真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他以坚强的意志,破旧立新,逐步同一切旧制度、旧传统、旧道德、旧观念实行彻底决裂.五四时期,他高举“革心”“革新”的旗帜,在积极从事改造社会的革命斗争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周恩来还十分重视体育,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他后来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担任繁重的任务,适应艰苦的生活准备了条件,是我们广大青年学习的光辉榜样.
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到日本后,他细心观察、研究日本国情,广泛阅读介绍各种新思潮的书籍报刊.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列主义传到日本,使他受到极大鼓舞.他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学习钻研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开始新的飞跃.
随着十月革命的影响日益深入,祖国酝酿着一场革命风暴的时候,1919年4月,他毅然弃学返国,投入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英勇坚决地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第一线,并很快成为天津五四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倡议并组织了天津青年革命团体“觉悟社”.在他的领导下,“觉悟社”成了五四时期革命社团中组织最严密,斗争最坚强的一个典范,成为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核心.
1920年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寻求根本改造中国的方法,周恩来又到欧洲,如饥似渴地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欧洲社会进行深入的考察,用社会实践来检验他所接触到的各种主义.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艰苦探索,推求比较,慎思明辨,他终于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从此义无反顾,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斗争的伟大事业中,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周恩来思想成长的过程启示我们,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树立革命大志,确定好人生的坐标,才能坚韧不拔,奋发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他的青春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二、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突出表现
周恩来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他一生中为党为人民进行过各种形式的斗争,承担过各种最复杂、最艰苦、最危险的任务,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生与死的考验,不论是在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中,还是在力挽狂澜的北伐东征中,或是在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无论是在一触即发的西安事变中,还是在出生入死的重庆谈判中,或是在气吞山河的解放战争中,周恩来奋不顾身、机智果断、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都是随处可见的.
1937年4月,周恩来等一行20多人乘坐一辆卡车,离开延安,前往西安同国民党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不料消息被国民党特务指挥的土匪侦悉.他们阴谋杀害周恩来,事先埋伏在离延安60公里的劳山险要山口.待卡车进入伏击圈后,敌人从三面以密集火力进行射击.周恩来沉着指挥战斗,一边还击敌人,一边向密林深处撤退.经过激烈战斗,死伤20人,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参谋陈友才也英勇牺牲了.因为他在西安工作,穿着呢子衣服,口袋里又装有周恩来的名片,敌人误以为杀害周恩来的目的已经达到,又怕红军援兵赶来,就仓皇逃走了.周恩来在危急关头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脱险后又踏上征途,为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阵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奋不顾身地继续战斗!
为了革命事业,周恩来长年为党工作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重庆、南京、上海,代表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长期的谈判斗争.周恩来在南京的驻地周围,不到一百米的范围内,国民党设置了十多个特务据点,门对门,窗对窗地进行严密的监视,四处闪动着狼犬般凶恶的眼睛.周恩来正是在这种险恶环境中,坚定沉着地同敌人进行着斗争,这需要何等坚强的毅力.
为共产主义奋斗,不仅在战争年代需要有忘我献身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需要具有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在周恩来身上,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1958年,黄河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冲断了郑州黄河铁桥.周恩来亲临现场,冒雨视察水情,指挥抗洪斗争.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大地还在颤动,周恩来已出现在灾区.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险情,哪里发生意外重大事故,他就出现在哪里.1955年4月,周恩来冒着生命危险,率团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亚非会议前,国民党特务一手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周恩来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外交封锁,不顾个人的安危,按原计划率代表团毅然踏上飞往千岛之国的航程.再次表现了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在所不辞的精神.
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周恩来勤奋刻苦、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是感人肺腑的.为了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为了宏伟的社会主义创奠基业,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悉心操劳.周恩来留下的二十多本工作日历记载着周恩来从1950年1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二十六年间每天办理的重要事项,其中不少天是连续工作,没有间断.在周恩来的工作日历中,人们看不到一分一秒的虚度.在那特殊的年代,周恩来正是用他那重病缠身之躯支撑着共和国大厦的.
十年浩劫,祖国历经磨难.由于复杂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周恩来不能从根本上反对“文化大革命”“左”的指导思想,还得违心的执行一些“左”的政策.但他不能不正视党和国家陷入动乱和分裂之中的严峻现实.这种无法排解的内心矛盾,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始终缠绕着他,从而使他处于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和忧虑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以后,摆在周恩来面前的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远事避祸,洁身自好;二是坚守自己的岗位,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尽自己所能来挽救危局.如果单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前者不失为一条上策,后者则如履薄冰,前途叵测.但是在党和国家遭受严重危难的关头,个人的安危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周恩来毅然选择了后者,只要能把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这场看来难以避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即使
自己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也在所不辞.1966年12月间,他在与并肩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战友李富春的一次交谈中倾吐了内心深处的这一信念: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正是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忍辱负重,砥柱中流,苦撑危局,呕心沥血,对党和人民耿耿忠心的表现.他虽然没能亲手结束这场动乱,但是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垫了通向这一目标的曲折而坎坷的道路,并且最终以自己的死,进一步唤起人民的普遍觉醒,敲响了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的丧钟,为最终结束这场历史灾难奠定了基础.这一不可磨灭的功绩,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三、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完全溶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核心
周恩来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也是他人格精神的核心.首先表现在他时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人民疾苦,终生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上.周恩来作为共和国的“大管家”,人民的忠实公仆,与人民息息相通,血肉相联.他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喜人民之所喜.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他尽管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仍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部队,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促膝交谈.仔细了解他们的疾苦,询问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及时把群众的意愿化为党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利益.他经常出现在人民群众遇到旱涝、风雪、地震等重大灾害或事故的地方.1956年,当他得知因救灾措施不力,广西部分地方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后,沉痛地说:事情的性质是严重的.我们的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不关心人民疾苦或关心不够,那是不能容许的.1958年7月,在黄河出现特大洪峰的危急关头,他亲临黄河大桥工地,冒雨和工人们一起抗洪抢险.1961年5月,在灾情较严重的河北武安县,他同社员同吃一锅饭,就人民反感的公共食堂等问题调查研究,并及时地向党中央提出了纠正“大跃进”偏差的办法.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地区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周恩来在3月9日就赶到了灾区,他不仅带来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慰问,还鼓励灾区群众团结起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周恩来到灾区视察,正是余震不断的时候.可他根本不管这些,迈开大步,跨越一条条尺余宽的地面裂缝,穿过一道道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的断壁残垣,哪里有群众就到哪里去,哪里有危险就在哪里出现.周恩来的行动,极大地教育了当地干部,鼓舞了受灾群众.灾区人民无不从他那里直接感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
其次,表现在他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周恩来在领导我国进行“两弹”、人造卫星试验过程中,对国防科技战线的同志们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他经常对从事“两弹”研制工作的同志们讲:核试验关系重大,绝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我国搞“两弹”,花钱比外国少,很少出事故,很少伤亡.做到了完成任务好,而损失最小,花费最少.周恩来领导“两弹”试验,创造了第一流的工作业绩.这业绩,是他领导科技人员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对工作极端负责精神的结晶.
第三,周恩来是我们党内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典范.他身居高位,从不谋私.在他看来,为人民出生入死,建功立业,是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义务和本份.战争年代,在行军作战中,两身换洗的衣服,一床毛毯,几乎就是周恩来的全部“财产”.建国后,作为8亿人口大国的总理,周恩来依然如此俭朴.他有一套睡衣在1950年买的,颜色都退光了,一直穿到逝世.一条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补了14块补丁,住院时,还把它当作枕巾,舍不得扔掉.他的膳食每餐只有几小盘炒菜和一碗汤,每次吃完饭,他总要倒点开水在碗里喝下去,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吃剩的菜,还要留到下一餐再吃.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和毛泽东带头不吃鱼、肉、蛋,与人民同甘共苦.周恩来不仅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就是对国家制度规定范围内他应该享受的待遇,也常常觉得这些待遇“过了”,而居之不安,尽可能降低标准,弘扬我国人民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他说:要“提倡勤俭朴素的作风,反对资产阶级的铺张浪费思想”,②“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③进城后,周恩来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厅.那是一座老式旧平房.柱子的油漆已经脱落,地是大块方砖.有关部门几次要给周恩来修房,均遭到他的拒绝.有时下大雨,陈旧的屋顶漏雨了,秘书赶快找一个旧脸盆,放在有裂缝的砖地上,盛接雨水.周恩来时时处处总是以身作则做表率,哪怕一件小事也不例外.他给自己规定:凡是自己到医院治病,到剧院看戏,到公园散步休息……都算办私事,乘车要交费.每次都让司机将办私事乘车的里程记下来,按规定交钱,每月从自己的工资扣除,如司机忘了记帐就会受到严厉批评.无论到哪里,周恩来都是反对前呼后拥,甚至不让工作人员事先通知有关部门.周恩来从不私收礼物.凡是送给他的礼品,他一律退回,不能退的,就付款,然后交有关部门处理.外宾送给他的礼品,也如数交礼宾司,自己从不留下一样.
大家都记得周恩来晚年胸前一直佩戴的“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这就是他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个人有限生命完全溶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正是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继续.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干部,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继承先辈们所开创的事业,继承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四、周恩来的人格精神,还体现在他那出众智慧、临危不乱,多谋善断的非凡决策和指挥能力上
翻开中国革命的史册,在每一个重大斗争回合中,周恩来都是力挽狂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周恩来在重大决策活动中不仅能够慎重稳妥地进行决断,而且还善于在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事态中驾驭事态的变化,显示了丰富的决策经验和临危不乱的决策胆略.
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的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会议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煽风点火,会议一开始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两种不同的路线.有的人在会上提出所谓“共产主义威胁”、所谓“颠覆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问题,矛盾实际上指向中国,会议气氛一度相当紧张.周恩来洞察帝国主义的阴谋,坚信团结反帝是亚非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团结绝大多数与会代表,力排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调解某些与会国之间的分歧.4月19日轮到中国发言.周恩来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周恩来又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
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还以确凿的事实和有力的论据,令人信服地回答了所谓中国没有宗教自由、中国进行“颠覆活动”的问题.周恩来表示欢迎所有与会代表亲自到中国参观,特别是到中国东南沿海和边境省份参观.周恩来最后热情地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周恩来的发言博得亚非各发展中国家的称道.他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进步人类的普遍支持.在发展中国家团结战斗的历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1971年“9·13”事件发生,林彪等人的阴谋败露后慌忙要坐三叉戟专机叛逃,周恩来获悉后,立即下达了限制飞机起飞的命令.当林彪等人强行坐机逃跑后,周恩来立即向毛泽东汇报,向全国下达了禁空令,将黄永胜、吴法宪作了控制,令李德生前往空军作战室进行指挥.当叛机在向蒙古方向逃窜,飞出国境后,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会议,通报夜间发生的情况,说明了应付万一的准备.第二天,边防部队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14日下午,周恩来获悉三叉戟飞机坠毁于蒙古温都尔汗附近.此时,周恩来已经连续5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他在风云突变,斗争深入的复杂情况下,以其卓越的决策智慧临机决断、巧妙制敌,使全国避免了一场内乱.
五、周恩来的人格精神还体现在务实求真,明达磊落,睿智超群的气度,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争功不诿过的自谦品德上
凡是和周恩来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深切体会到,他不仅是一位平易近人,可敬可亲的领导,而且是一位细心体贴、无微不至的长者.抗战时期,一批同志跟随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国.一到兰州,他不仅在政治上一再对大家作了耐心的关照,在人身安全上作了细的布置,而且连一些生活上的细小事宜,也都一一考虑到了.正是从一句话、一件小事上,大家感受到了周恩来那炽热的情感,无私的心.所以,当他们顺利到达延安时,总难忘这段终生值得记取的旅行.于细微处见精神,为什么周恩来能获得所有人的尊敬,就是因为他居功不自傲,处处以礼待人,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充分体现了他虚怀若谷的崇高品质.待人接物,总是设身处地,先为别人着想.正因为如此,连一些党外人士也把周恩来当作言必有中的知己,肝胆相照的挚友.周恩来长期从事党的统战工作,一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结交了无数“畏友”、“诤友”,成为他们最尊重和信任的共产党人.通过周恩来的言行,才使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使各方面的盟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在共同战斗的几十年中能够做到甘苦共尝,并肩前进.
对于周恩来,不仅人民尊重他,朋友钦佩他,就是当年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国民党当局中,无论是上层人士,还是中下级军官,甚至是士兵,不乏对他充满敬畏之感的人.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国民党派来当警卫的一个排的宪兵也成了周恩来做工作的对象,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周恩来没有丝毫架子,宪兵们非常感动.蒋介石得知情况后,便下令对派来的宪兵一星期换防一次.周恩来身体力行,率领大家把工作做到了国民党宪兵中间.他们不仅听从指挥,做好保卫毛泽东的工作,而且换防时不少士兵洒泪而别,难舍难离.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外交部长、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在国际上树立起新中国的威望,进行了长期艰巨的斗争.他还是中美关系和中日缓和以及中国对非共产党国家新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凡是会见周恩来的外国人,都为他温文尔雅的仪容、彬彬有礼的举止、口若悬河的谈吐、亲切谦逊的态度所倾倒.在周恩来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萃.西方的领导人们对他的明达磊落和政治家风度怀有最高的敬意.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噩耗震动了联合国,联合国当即决定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给予这一位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以独一无二的殊荣.当年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无比敬仰地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个夫人?有哪一个国家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在国外银行无一分钱存款?”人们并不只因为他是8亿中国人民的总理、国家的元首而敬重他.周恩来正是以他的无可非议的高风亮节,使天下众望所归;超群绝伦的动人魅力,使全球人心向往.
纵观周恩来光辉战斗的一生,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举世瞩目,有口皆碑的.然而周恩来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对革命的贡献而居功自傲,相反,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刻解剖自己.周恩来是人,不是神.他一生中有过失误,也犯过错误.但他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不隐瞒.大一点的错误,他真心诚意地作检讨.对小的失误,他也不敷衍了事.周恩来作自我批评,决不强调客观原因,而是首先着重从自己的思想、作风,从立场、观点、方法上去找根源.他所领导的工作有了问题,首先自己承担责任,决不诿过于人,在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方面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周恩来在发扬民主作风,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规方面也是全党的楷模.周恩来身上这种特有的人格精神魅力,并非一朝一夕偶成,而是他终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的结果.他认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终生的必修课.“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④这是他的名言,也是他一生自觉进行党性修养的生动写照.
行高于众而人不妒,功高天下而不自私的人,才能真正流芳千古.我想,这恐怕就是周恩来人格精神永远散发魅力源泉所在.
注释:①南开《校风》第45期,1916年11月8日.②、③《周恩来选集》下卷第92、427页.④《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358页.责任编辑 叶裕惠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