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灿烂的明天》语文 八下 第100页 阅读 《母亲的心》要全

问题描述:

《为了灿烂的明天》语文 八下 第100页 阅读 《母亲的心》要全
过去的我都看过了 要现在的~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字词积累
风度:美好的举止或姿态.
褴褛(lǎnlǚ):(衣服)破烂.
寒酸:形容简陋或过于俭朴而显得不体面.
酬谢: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也说没精打采.
2.作家作品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以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帝国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亲朋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思想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成名作)(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的少男少女》(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羽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康成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二、文章脉络
这篇小说共有17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座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部分(第3—6段),故事的开端.贵妇人叫女佣去做穷人的工作,表达自己想领养一个孩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第7—12段),故事的发展.穷男人和他的妻子把七岁的大儿子给财主太太,事情非常顺利,但父母和儿子分手时,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又为第二次换儿伏笔.
第四部分(第13—16段),故事的高潮.上面三次送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第17段),故事的结局.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将永远回荡在每个读者的心头.
三、写作方法
1.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简单平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这就是情节的曲折性.情节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本文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2.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川端康成本身的经历有关.他1899年出生,1901年父逝,1902年母逝,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又相继逝世.所以,他特别渴望父爱和母爱.这篇小说,正是他这种内心渴望的产物.我们读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一种哀怨的情调,产生一种伤感的情绪.故事最后尽管写“那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似乎是一个喜剧的结尾,但仍然使读者为这一家六口担心,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呢?他们是不是真的会“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呢?读者担心着主人公的命运,这就是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读者也会祝愿父母浓浓的爱心,能克服生活上的千难万险,让全家六口健康而幸福地活着,这就是哀怨的力量.
四、问题探究
1.本文为什么起名“父母的心”?“心”在文中有何含义,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他们的心理变化展开的;父母最后的决定可以真切地反映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眷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贫穷父母的心理变化通过哪些话表现出来?这些话后的潜台词是什么?
开始当财主夫人的女佣向父母提及要个孩子的时候,父母就说:“这可得谢谢啦……”(心里是多么复杂和犹豫,一面是可以减轻生活负担,一面却要和亲生的儿女分开).接着在给大儿子时说:“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终于决定忍痛将儿子送人以减轻负担).后来又用二儿子换回了大儿子:“昨晚仔细地想了又想……”(仔细想的结果是无法割舍对大儿子的牵挂).再后来用女儿换回了二儿子:“简直没法跟您说……”(二儿子也不舍得,算了,给女儿吧,也许这样会好些).最后,他们把女儿也要回来时,“实在太难为情了,”(终于无法欺骗自己,无未能克制对儿女深深的爱,没有什么比一家团聚更重要的了.)
3.本文故事情节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文章围绕“送子”一事,按父母二人心态的变化,一层一层地展开.一开场通过财主夫与父亲衣着上强烈的对比映衬出双方家庭背景的极大差距.通过女佣与父亲的对话让读者清楚两个家庭有很好的互补性,给之后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接着,理所当然的,财主夫人得到了孩子而贫穷的家庭得到了他们最需要的钱.这时,故事情节峰回路转,一系列的调换让大家疑惑这对父母亲究竟想怎样.最后,贫穷的父母作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能送,同时也感动了财主夫人,故事也达到了高潮.几次“换子”的变化,都显得合情合理,情节虽然一波三折,但读起来十分顺畅自然.
【练习解答】
一 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的好处是:①符合生活的真实;②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③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二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妻子的心理.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那位父亲犹豫不决,要和孩子妈妈商量后才决定.
2.送走长子时:贫穷父母认为对方条件优越,送走一个孩子可让他过好日子,自己的负担也可减轻一些.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实在舍不得长子,要把他要回来.怎么要?用老二去换老大吧,就说长子是接班人,不论怎么穷,也不能把长子给人.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次子也舍不得,也要去把他要回来.怎么要?用女儿去换他吧,就说老二长得和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扔了他就扔了婆婆,这是不孝啊.
5.要回女儿时:女儿太小了,也舍不得.现在拿了她的钱怎么办?如数奉还,我们宁愿全家六口饿死在一起.
三 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可以请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参加.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一父对于十子之至情,较十子对于一父之至情为深.(德国谚语)
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西班牙谚语)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据说爱是下倾的,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胜于子女对父母之爱.(墨尔)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英国谚语)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里)
造化把一切安排得那么美妙,婴儿一到了这个世界上来,就发现有一位母亲随时爱顾他.(米西兰)
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塞尚)
母亲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克鲁普斯卡娅)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比彻)
母亲有如光辉灿烂的朝阳.(佚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法国谚语)
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加莉娜)
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华兹华斯)
四 熟读课文.
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铜,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