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齐国和战国时期的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问题描述:

春秋时期的齐国和战国时期的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先 看 齐 国
翻开春秋战国的史册,齐国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事实上齐国是贯穿整个东周历史的强国,没有哪个国家的影响力能跟齐国相比.论百姓富足程度,齐国是诸国之冠.所以说齐国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绝对不过分.
翻开齐国的历史,不乏成功和闪光之处.
1,姜子牙立国.姜子牙为齐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他的民族政策搞得好,尊重当地居民的习俗,再用周礼予以同化,此后“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使齐国由地薄民寡的一个小国一跃而成为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姜氏在齐国世代为王好不兴旺(直到战国).
2,齐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管仲进行了四民分业的政治改革,把商人提高到与士、农、工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推行了一系列轻税免税措施和为外地客商修道路、建驿站、免费提供食宿等热情服务措施,齐国才出现了‘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商贾归齐如流水’的经济局面.
3,晏婴执政期,晏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执政达48年之久.由于他卓越的治国才能,躬身力行的作风,虽遇庸君,但却维持了齐国的一代盛世,史家把他所处的时代与桓公时代并称桓景盛世.晏婴施政坚持了四顶主张:1、任人唯贤,不私于亲;诛不避贵,赏不避贱;2、赋敛权有无,均贫富,耕者十取一,减轻百姓负担;3、“君商渔盐”,国家努力发挥地利优势,搞活流通,增强国力;4、弛严刑苛法,尚仁治并辅以法.
4,田(陈)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田氏即为陈氏.如春秋时齐国大臣田成子即为陈成子.后来田和取代「姜」 氏政权,历史上称为「田氏代齐」.又,战国时哲学家田骈,亦称陈骈.据《史记.田完世家》 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初胡公满受封於陈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十世孙陈历公,生子名完,字敬仲.当时太子御寇被陈宣公所杀,敬仲畏惧祸及自身,遂逃奔到齐国,食采於田,改称田氏.
5,齐威王称霸战国.这是齐国在战国时期最强的时期.有名将名相的辅佐.而齐威王求贤若渴.《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就是齐威王.齐威王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又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稷门外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6,田单复国.火牛阵的故事就不多说了.虽然复国,经过这一折腾,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力量争霸了.[/color]
[color=#DC143C]但是,齐国作为一个长期强盛的国家,最后非但没有统一中国,却亡于人手,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以为至少有下面几个原因.
1,缺乏战略眼光,没有连续的国策,政策摇摆不定.无论是春秋时期的姜氏齐国还是战国时期的陈氏齐国都缺乏战略眼光,政策没有连续性.比如小白用管仲,就不重视礼仪法制,到晏婴时期又放弃了管子那一套搞晏子.战国时期表现得更差,今天合纵,明天连横,堂堂大国却被张仪、苏秦玩弄于股掌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
反观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坚持以法治国的信念,痴心不改.在国策上,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逐步并西蜀吞巴郡,远交近攻,连横诸国,各个击破.
2,没有统一天下的壮志.所以也没有统一天下的国策.国君的所谓雄心壮志只满足于称霸,即使后世君主亦不过想恢复桓公的功业.这跟秦国横扫六合的壮志不可同日而语.齐国可以统一的时期只有两个时期一个是,齐桓公时期,一个是齐威王时期,但由于战略不清晰都失之交臂. 齐桓公只想尊王,不想自己当王.而齐威王当个霸主就满足了.
3,光富国不强兵,不重视兵家.著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齐国人,在齐国却得不到重用,最后只好到吴国去求官.在最强的齐桓公时期,面对对咄咄逼人的楚国居然不敢一战!也许这是对的,战则必败.齐国最常攻打的国家是鲁国,却一败再败.当时还是管仲执政期.齐桓公任鲍叔牙为将,在长勺却没打过曹刿.而齐威王打败魏国就满足了,可惜了名将孙膑.齐国作为赫赫有名的大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除了跟魏国的战争和以后的火牛阵外,几乎乏善可陈.
4,任由大国崛起,没有采用遏制大国的战略.齐桓公时,楚国已经有崛起的苗头,对于这样的强国不加以遏制,任由强大,不利于国家利益.以后还有晋国、秦国,翻开春秋历史,象吴国、越国这样的小国都能称霸,作为传统强国,齐国难辞其咎.
5,排外.外国人很难在齐国当大官.这也导致真正的贤明之士得不到任用.反观秦国,几朝相国都是外国人.所以造就了强秦.在齐威王死后,秦国的国力就超过了齐国.
6,声色犬马,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思想.前辈们打下的基础这么好,所以齐国很富裕,也所以齐国人都不想打仗,没有尚武精神.齐国一直在吃老本,而对其于五国根本就不关心.秦国远交近攻,交的是谁呢——齐国.反正秦国那么远,他打谁也打不到我,他跟我贸易,我乐得赚钱.至于你们的死活跟我有什么关系.正是这样的心态断送了齐人的前程.
7,骄傲自大,自毁前程.齐威王的积蓄败在苏秦手里.齐国灭燕国惹下了祸胎,此后齐闵王狂妄自大自称东帝,齐又在苏秦的怂恿下打这个打那个(还是没有清晰的国策),把六国都得罪了,合纵本来是为了对付秦国.最后秦国加入了合纵,矛头一转对付齐国,酿成五国联军攻击齐国的惨剧.几乎被灭了国,国力从此不复昔日盛况.另外,齐国跟秦国不同.秦国地势险要,联军最强大的时候不过攻下了一个函谷关.齐国就不同了,全是平原,无险可守,五国一攻就跨了.
齐文化本来不下于楚文化.后来却远不如楚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尚武精神,国策摇摆不定最终灭于人手.呜呼哀哉!后世治国当以齐国为戒!
再 说 秦 国
思想家毕竟不是政治家
秦国在法政上的建树是成就霸业的冰刃
思想专制在一定时间内对统治国家是很有利的
统一思想比同意度量衡要难多了
个人还是觉得在管理国家上法家思想比儒家思想好多了
再给你些我找的资料吧
战略规划
秦国实现统一中国这一战略目标不是历史的偶然,细读历史,其必然性跃然纸上: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与李斯、尉缭等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这是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条件下做出的正确决策:战国末期,七雄分治天下,为增强国力,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国商鞍变法,实施耕战政策,强调规则与秩序,法治重于人治,国力逐步强盛.秦国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军事力量远胜于其他六国,形成了一强六弱的战略优势,为秦国实施统一中国的战略奠定了基础.
组织与策略
秦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建立了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秦王是最高统帅,设立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承担国家行政、军事和监督职能,三者均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建立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建立了全国垂直管理、集中统一的行政、军事执行系统.
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竞争策略是秦国取得胜利的保证.在既定的战略指导下,秦国成功实施了两方面的策略:一、采纳尉缭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实施范睢的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策略步骤,即消灭毗邻的韩赵,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楚,统一全国.
完善的军事制度保障了秦国的战略执行能力.秦国的军事制度是在商鞍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军权高度集中于秦王,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战争的发动与中止、高级武官的任命与撤换、兵员的征集与调动,都由秦王掌握;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秦国沿袭了战国时代的郡县征兵制;军训制度较为严格,秦律规定,射手发弩不中,御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秦朝制订了《厩苑律》,对马匹的放牧、调教、管理均有规定.
资源获取与配置
商鞅制定的延续135年的耕战国策证明了秦国在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商鞅认为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秦国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现了对农业耕作和生产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秦律详细规定了农业播种时种子的数量、对牛的饲养管理制度;同时兴修水利:派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四川平原成为秦国粮仓,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识破韩国的阴谋,继续任用韩国人郑国修建郑国渠,保证了秦都咸阳的粮食供应;秦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为发动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在后勤保障方面,秦国显示了突出的优势.秦赵长平之战,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保证屠睢率领的50万秦军扩展南方疆土,任命史禄修建灵渠,打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使巴蜀粮仓的后勤物资快速顺利运至南方,使秦军顺利平定南方土著;为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蒙恬带领30万秦军修建改造了长城,为保障山东半岛的后勤物资供应北方军队,修建了自咸阳至九原(包头西)的长达700多公里的直道,为秦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在人力配置方面,秦国堪称其他六国的典范.在秦国,17岁看来是男子成年的标志.申报年龄(傅籍)以后,国家就可以随时征召喜这样的成年男子上战场,直至60岁才能免兵役,为军队的士兵选拔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入伍以后,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出不同的兵种,秦军的兵种分为车、步、骑、水四个基本兵种,在每个兵种里还可以细分;在战斗编制方面,实行部曲制,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总兵力多少,配备不同的作战指挥团队和参谋人员(称为幕府),部队既有独立兵种作战编制,又有混合兵种作战编制,从而形成不同的秦军军阵,战后,曲以上指挥机构即行撤销,将军交出兵权,部队恢复平时建制,士兵分别归建或复员.
在生产技术方面,其他六国无一能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而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足以证明秦人青铜制造技术的先进;秦军的弩机成为匈奴骑手的致命武器,秦军弩机及部件和箭头达到了相当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弩机的部件可以互换,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生产组织方面,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而且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为这只军队生产提供标准化的兵器,足见秦国武器生产组织方面的管理水平之高.
薪酬激励和绩效考核
秦国制定了严格的军事等级制度.高级军官不同级别的是:将军、将、校尉和军候;低级军官分为二五百主、五百主、百将、屯长、什长和伍长等,各级别军官所带亲兵卫队的人数因级别不同,同时他们的服饰、铠甲、饮食和休息标准也因级别有明显差异;军工分为四级:相帮、工师、丞到和工匠等.
秦国在目标管理方面实现了责任分解到人.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和生产时间.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
秦国在考核激励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商鞅变法实施的军功授爵制度: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可以传子,可以享受贵族级别.爵位的高额收益激励着每一位士兵冲锋陷阵,军队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秦国对违反法律的惩罚措施更为严厉和残酷:大雨使陈胜、吴广在内的900名戍边的壮丁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在兵器生产中,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14,16
下一页: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