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主要领导人的生平事迹

问题描述:

辛亥革命中主要领导人的生平事迹
想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等 主要要生平事迹 不要从生写到死 而要主要的事迹~以及提出的主要思想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1866—1925年),中山市翠亨村,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华夏杰出志士.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孙中山出身于农家,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在长期奔走革命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辛亥革命后始称孙中山,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   孙中山祖籍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孙中山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三年就成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当时与从上海回乡的陆皓东相识,并成莫逆之交.1878年,得长兄孙眉的帮助,到檀香山就学达5年之久.回国后曾偕陆皓东到村庙,见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二人不满巫医骗人,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到香港后洗礼入基督教,并继续读书,不久转学到广州博济医学院,结识了三合会首领郑仕良.后又闻香港西医书院招生,旋即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学期间,除学习本科外,对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农业、乃至天文地理知识,无不涉猎,被友人称之为“通天晓”.当时因深感清廷政治腐败,经常与同乡杨鹤龄以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朝政,时人认为此举为大不敬,称之为“四大寇”.其间曾致书濠头乡退休官吏郑藻如,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每逢假期回乡,就帮助农民选种施肥,改良水利,扩宽道路,并与乡绅商议改革乡政,制订预防盗贼的措施.有意以一村作示范,冀能做出成绩推广全国.   在医学院毕业后,曾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每天定时义诊赠药,故求医者门庭若市.1894年春在翠亨家中草拟了《上李鸿章书》,并偕同陆皓东远赴天津求见李鸿章,希望他接纳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宏图伟略.但不获接见,于是他转赴檀香山,在孙眉的帮助下,几经艰辛,发动起广大华侨,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该会的誓词鲜明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并且即时筹集资金伺机起义.   1 民国开国纪念
  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尤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广州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边加上水字旁,成为“汶”,以示贬损.虽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这一期间的社会活动,对他后来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2]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
  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中山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晚晴园议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   1907年 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20日,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暴徒暗杀.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袁世凯武力打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使军队国家化、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建立民主国家之必须举措失去健康发展的契机.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张胆的军队干政、起迭不断的革命与反革命,引致兵祸连连.此事件中孙中山责任不容旁贷,逢宋教仁案凶手已被捕、传讯国务总理赵秉钧问话之传票已发出、中国正出现空前的司法独立之际,孙中山却决定举兵反抗.孙中山选择使用武力,而非政治、法律以及诉诸公民之方式对抗,把中国社会之发展推进错误轨道.开了民国军阀混战和武力造反的先例.随后一个宋教仁式议会民主国民党被孙中山改造成一个帮会式的中华革命党.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宣告与北京袁世凯政府对立.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学系军阀的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发表所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1921年4月,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   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当时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并发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2]   附:起义年表   起义名称 年代 起义经过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
  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惠州起义 1900年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潮州黄冈起义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安庆起义 1907年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后失败殉难.
  七女湖起义 1907年 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
  十余日后起义失败.
  镇南关起义 1907年 12月黄明堂受命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临指挥.
  防城起义 1907年 9月王和顺受命在钦州王光山起义.
  钦州、廉州起义 1908年 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
  河口起义 1908年 4月黄明堂在云南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 2月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武昌起义 1911年 推翻满清政府.
  临时组阁
  自1907年起,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临时参议院组成. 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
  当时,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他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   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与袁达成协议: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3]   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即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此后又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为了引导袁世凯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二次革命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1912年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 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的结婚照
  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为理由谢绝,并委任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嫌疑为原凶.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因部份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加入中华革命党.
  护法运动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1922年6月,陈炯明发难,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化装离粤,退居上海.
  联俄联共
  自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会面后二人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以及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的攻击下,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败退至东江.2月21日,孙中山得以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
  孙中山(3张)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4]
  病危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任命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 国父
  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此时,孙中山健康已急转直下,但为了国家的前途,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5]   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开广州,绕道日本,开始北上之行.12月4日,到达天津,由于一路颠簸和北地严寒,旧病复发,他边接受治疗,边接见京津要人,并计划22日入京.18日,因得知“临时执政府行文各国使署,有尊重历来条约之意”,孙中山大失所望,病情随之加剧.段祺瑞致电相催:“时局未定,庶政待商,务祈速驾,以慰众望.”孙中山复电:“准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饭店后,次年1月即开始病发.1月26日,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自知不起,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扶腕,在汪兆铭(即汪精卫)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联政府书》上签字.
  逝世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其实他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13页的英文病例记录,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死于胆囊癌的真相.[6]   香港《华字日报》翌日报道了孙中山的死讯:“孙文吐呕大作.不能进食.脉搏骤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极危险.克礼医生在左右看护.终夜不离.戴天仇为孙草遗嘱.唯孙尚未签字……孙文病至十日晚大变.腹胀加增.克礼为之打针放水.今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钟逝世.当弥留时.戴天仇代草遗嘱.孙科急电粤民党要人来京.”   同日,胡汉民饬令各地停止宴会:“十二日午一时胡汉民接汪精卫来电、谓孙中山于十二日上午九时四十分病终京寓,胡汉民即分饬各大小机关、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公安局分饬市内酒楼、即日起停止宴会、市民停止七天、在职人员则停止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停员缠黑纱一月.”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竟达74万多人,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治丧处成员,并敬献长挽联:“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7]    1925年4月2日起,孙中山灵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遗书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弥留之际,曾在2份遗嘱上签署.其一为《政治遗书》,其二为《家事遗书》,以下为遗书全文.   政治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家事遗书   “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8]
  编辑本段个人思想
  孙中山先生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9]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革命时期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汉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