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生平

问题描述:

慈禧生平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清一代皇后身后哀荣之最.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是满洲镶黄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呼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 乳名那拉氏,故称叶赫那拉,徽号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
叶赫纳拉氏的起源
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就姓叶赫那拉.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6-1908),乳名兰儿,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进位为“储秀宫懿贵妃”.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阴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年,适逢那拉氏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 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故于“朝鲜事求速结”,支持李鸿章等对日采取妥协投降主张.
“六旬万寿庆典”活动从年初即开始筹备,八月中日战事愈烈,户部上书“请停工程”,那拉氏大发雷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和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条,系指以后寻常工程,其业经兴办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战派廷臣纷纷上疏,请求停办“点景”,移作军费.那拉氏怒不可遏,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9月,中国陆海军先后败绩,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强使主战的军机大臣翁同和到天津与李鸿章会商停战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将“六旬万寿贡品”统于10月23日星进.11月7日,日军占领大连湾,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那拉氏却不为所动.在颐和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连续赏戏三天,公事皆延置不办.
11月22日,北洋水师基地旅顺沦陷,那拉氏仍不以为然,并反将矛头指向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11月26日,那拉氏于仪銮殿召见军机大臣,时光绪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著缮旨降为贵人”.并将瑾、珍二妃之兄礼部右侍郎志锐遣戍乌里雅苏台.珍妃为光绪宠妃,并支持光绪对日主战.当时朝廷内一些主战官员,不满于那拉氏、李鸿章对日屈膝,于是结二妃之兄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推动光绪对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亲自上奏:《倭夷入寇枢臣与疆臣各怀异志但欲求和请交部严加议处折》,弹劾李鸿章等不思督军应敌,“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请旨将枢臣及北洋大臣交部严加议处,以存国法”.这时,正值那拉氏起用恭亲王奕欣主持对日议和,主和空气甚嚣尘上.那拉氏选择此时处罚光绪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于打击主和派及向光绪示威.12月4日同时下令授恭亲王奕欣为军机大臣和撤销满汉书房,进一步的加强了主和派势力和剪除光绪周围的主战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战事上愈不可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国使臣全权不足,拒绝开议.议和未成,使臣被拒,那拉氏万分惊恐,曾命顺天府准备车骡,拟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于广岛拒和后,立即向北洋水师另一基地威海卫进攻,27日攻陷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3月初又发动辽河下游作战,六天之内,连陷牛庄、营口、田庄台.至此,以那拉氏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大哗,愤怒声讨那拉氏、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表示抗议.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日军于6月间开始派兵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奋勇抵抗,那拉氏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并严厉禁止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同时又在颐和园搭起天棚,准备避暑.人们又题了“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的对联,痛斥那拉氏的卖国罪行.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愤于战败割台,欲思振作,决心变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9月,那拉氏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那拉氏挟光绪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后,那拉氏“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西太后与“现代化”
孟心史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中有一篇《记陶兰泉谈清孝钦时事二则》,是很有趣的文章.它报道了早在1903年、整整75年前的光绪癸卯,中国铁路史上的两项新工程.那时芦汉铁路北段已经工竣,又增修了由京至芦、和由高碑店至易县的两节.当时芦汉路的督办是鼎鼎大名的“会办商务大臣”盛宣怀,北洋大臣则是袁世凯.陶兰泉(名湘,是有名的藏书家)则是盛宣怀委派办理颐和园装电灯和芦汉路北京事务局的大员,算得上极时髦的洋务好手.
那是75年前,修铁路和装电灯都是地道的现代化新事物.这两项新建设都是在西太后关怀之下进行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位皇太后对现代化的兴趣与关心,但也不能不注意她的特别动机.装电灯是为了在颐和园里更酣畅地享乐,白天玩不够,晚上再来玩,这时候电灯比起蜡烛之类可就显出非凡的优越性来了.修铁路则是为了上坟——恭谒西陵.总之,西太后的“洋为中用”和我们今天的理解是天差地远的.
孟心史记述道:
兰泉承宣怀旨,车中备铁床、茵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巾幔,围之.……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为绣墩.
看看这些办法,实在也不能不佩服陶兰泉的干练,确有一些创造发明的真功夫.花车的卧榻无论怎样讲究,抽起鸦片来总显得逼仄,转动不便.现在换为铁床,难怪总管太监李莲英事先审查时,要连呼“晓事”了.不过这一点,是常人也还可以想到的.出色的是用水银铺底的如意桶.那构思之奇妙,真是常人所不能了.中国的水银矿开采,历史不能说不久.但除了用来做防腐剂,使尸体不坏(通称“水银葬”)外,只有这一用法最为别致,是连洋人也不曾想到的.
西大后重视现代化的事例当然远不只此.去过颐和园的人,大抵都看到过一处十分高大的楼阁式的戏台,这也是当年西太后试验现代化手段的地方.这座戏台是有转台的装置的,而且在高空还有种种特别设备.不但舞台场面可以快速转换,避免了落幕换景等等麻烦;连天兵天将的从空而降,也毫不费力.这自然是机械化的结果.可惜这座戏台久已废弃不用,我虽多次参观,都不曾见过那实际应用.只是从老太监之流的口中,听到“老佛爷”在这儿看戏看得如何开心之类的回忆而已.
总之,西太后的关心现代化、重视现代化,是无疑的.而现代化又是要从洋人那里学来的.而从辛酉以来,她对洋人的态度就有了确实的变化.她深知“外患固宜亟平,内忧尤当早虑”的道理,而“海疆不靖”,则是由于“在事王大臣筹画乖方所致”.她看出,花了大笔银子去建设海军,不是个好办法;还不如用这笔钱来造颐和园,就在这园里搞“现代化”玩玩来得稳当、实惠.
慈禧其人

慈禧太后(一八三五—一九○八),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长期以来,有关慈禧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宽厚与残忍

1861年11月2日,慈禧在以奕为首的贵族、官僚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北京政变,从载垣、端华、肃顺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夺取政权,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登上了统治者的宝座.但是,巩固政权比夺取政权要困难得多.为了赢得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对政敌的处理和清理狱讼.

北京政变后,载垣、端华、肃顺被革去爵职,拿交宗人府,会同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定拟罪名,照大逆律凌迟处死.慈禧将载垣、端华两位亲王改为赐令自尽.端华之弟肃顺改为斩立决.其余5人,原拟革职,发往新疆效力赎罪.因为景寿是道光皇帝的女婿,奕的姐夫,慈禧对他的处分改为革职,仍留公爵并额驸品级,免其发遣.除穆荫照原拟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外,匡源、杜翰、焦佑瀛均改为革职,免其发遣.

查办载垣、端华、肃顺党羽时,仅将尚书陈孚恩、侍郎刘琨、黄宗汉、成琦、太仆寺卿德克津泰、候补京堂富绩6人革职.后来,从查抄肃顺家产中发现陈孚恩亲笔书信多封,并有暧昧不明之语.于是,查抄陈孚恩的家产,并照刑部所拟罪名,将陈孚恩发往新疆效力赎罪.但是,从查抄肃顺家产中发现的账目、书信,还涉及许多中央和地方官员.如果一一查办,势必株连甚众.为了表示自己“宽厚和平”,使这些官员放下包袱,慈禧谕令议政王、军机大臣,将此次查抄肃顺家产内账目、书信,“即在军机处公所公同监视焚毁,毋庸呈览.”总之,这一大的政变,处理得十分圆满.原8位顾命赞襄政务王大臣,处死3人,处分5人;与其关系密切的处理了陈孚恩等6人,太监5人,共计19人.这与肃顺办理的戊午科场案动辄处分牵连数百人,不可同日而语.政变从发动到处理完毕,也只有一个月时间.时间之短促,也是令人吃惊.以上事实说明,慈禧是宽厚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残忍.她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回民和苗民起义.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时候,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杀害太平军将士十余万人,“秦淮河尸首如麻”.所谓的“同治中兴”,是建立在对千百万革命人民残酷镇压的基础上的.

革新与守旧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虽然采取了平衡的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为首的洋务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但是,洋务新政毕竟利于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顽固派气焰嚣张的时候,慈禧又站在洋务派一边予以压制.

1866年12月,奕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人员学习天文、数学.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上书慈禧,坚决反对.他认为,让科举出身的人员向外国人学习天文、数学是斯文扫地.他声称,中国之大,不愁没有人才,只要多方访求,一定可以找到精通天文、数学的人,为什么一定向外国人学习呢!慈禧让他保举几名精通天文、数学的人才,并由他负责选定地方办一个天文数学馆与同文馆分馆互相砥砺.他只好承认实无可保之人.慈禧又让他到主持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倭仁一向痛恨洋务,现在要他去办洋务,感到是对自己侮辱,再三推辞,慈禧却不肯收回成命,弄得这位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难堪.他到上书房给同治帝讲课,有所感触,不禁流下了眼泪.倭仁最后以养病为理由,奏请开缺.经慈禧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职务.

由于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向前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锐意变法.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1898年6月11日,慈禧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和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这次变法,涉及了清王朝的政治体制,而慈禧改革底线是祖宗之法不能变.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和维新派的分歧越来越大.特别是康有为建议的仿先朝开懋勤殿一事,选举英才,并邀请东西洋专门政治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革之事全盘筹算,然后施行,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当光绪向慈禧提出这一请求的时候,“太后不答,神色异常.”从慈禧的表情,光绪感到变法已出现危机.为了使变法能进行下去,康有为、谭嗣同等密谋策划,争取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以所部新建陆军入京,围颐和园,逼迫慈禧退出政治舞台.由于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又是一个投机分子,根本不可能站在维新派一边.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了.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一些参与或支持变法的官员,受到了降级、革职、流放的处分.一切新政全被废除.

主战与求和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咸丰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为此,她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奕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中法战争爆发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非常激烈.慈禧将清军的接连失利归罪于奕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其他4位军机大臣也全部罢免.但是,清政府内部的和战之争并未停止.1884年8月23日,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慈禧谕令对法宣战,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桓等6位总理衙门大臣革职.1885年2月,法军攻占谅山,慈禧转向主和.镇南关的失守,慈禧更丧失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到巴黎与法国外交部秘密议和.1885年4月4日,授权金登干与法国政府签订《巴黎停战协定》.6月9日,又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新约》.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60岁生日,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的进行庆祝.除了在颐和园大兴土木之外,还在从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跸路所经分设60段景点,建造各种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正当清政府紧锣密鼓筹备太后六旬庆典的时候,中日战争爆发了.中外舆论认为,中国必胜.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非常生气,说,“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要他一辈子不高兴.”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她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

1895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刚刚在山东兴起,开展“灭洋仇教”的反帝斗争的时候,慈禧是主剿的.她多次谕令地方督扶“实力剿捕,毋得养痈贻患.”由于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各国驻华公使在照会清政府强烈要求镇压义和团之后,又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在使馆官员的指挥下,肆意抓捕、驱赶、枪杀甚至炮击义和团及中国居民.统治集团内部,以载漪、刚毅、徐桐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招抚义和团,抗击列强.而奕、王文韶、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中央和地方官员,则主张痛剿义和团,避免列强的武装侵略.因为“外国人欺我太甚”,慈禧早已耿耿于心,对顽固派的意见非常欣赏.同时,她看到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要勒令她归政,更是忍无可忍,决意宣战.就在这一天,八国联军已经攻占大沽口炮台了.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对各国宣战的诏书.但是,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并积极活动,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并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并于北玉河桥树立木牌,牌上大书“钦奉懿旨,保护使馆”.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国家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8月14日,进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在2000余名兵勇的护卫下仓皇出逃.令奕、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交涉,除了参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澳八国之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12条.12月22日,李鸿章从美国使馆抄得一份材料,立即电告军机处,转呈慈禧.慈禧看到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她归政光绪,如获大赦.当天就电复奕、李鸿章,大纲12条,原则上照允.并发布上谕,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了尽快地达成和议,全部接受列强提出的条件.1901年9月7日,奕、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慈禧完全屈服了,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一.从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看慈禧太后太后的伟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民以食为天",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 首先,重农抑商起自先秦,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得到强化.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不许商人穿丝绸衣服,不许乘车或骑马;第二,不许商人 “ 名田 ” ,即购买土地, “ 犯者以律论 ” ,凡土地和奴婢超过法定数额则没入官府;第三,不许 “ 推择为吏 ” ,即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到官府去做官, “ 犯者以律论 ” ;第四, “ 重租税以困辱之 ” ,法律规定, “ 贾人与奴婢倍算 ” ,商人所纳算赋比一般老百姓要增加一倍;第五,谪发,也叫谪戍,迁徙商人到边远地区戍守. 重农抑商的根源: 1.时代的需要: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所谓一饱忘了千年饥,古代常常 是粮食不足.因此,以农立国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2.儒家思想:孔孟都是尊农的. 3.统治阶层的需要:封建社会的统治集团是地主阶级. 4.稳定的统治: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百性固定在一处,而商业使百姓流动,不方便统治. 商人有可能把本该由国家赚的钱中饱私囊,如果是奸商,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农民比商人要好统治何止千万倍. 以上三个因素的结合,就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根源与传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控制一个社会的经济命脉逐渐转为资产阶级的时候,封建社会也就开始灭亡了. 慈禧太后的洋物运动,是自上而下的打破中国上千年的封建体制.尽管宋朝和明朝也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那都是私人行为,比如朱元章是最很商人的. 清朝晚期的商品经济开始发达,资产阶级成长壮大,于是,慈禧太后采用了适合生产力的君主立宪制.因此,封建社会在慈禧太后新政的8年中逐渐消灭了,也就是说,清朝的 晚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 通常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是错误的,因为,清朝末期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不再符合封建社会的定义.慈禧太后为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古代走向现代,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兴办洋务,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这个重大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还有,派人留学,废除科举而兴办学堂,办报.辛亥革命后的各种新气象, 不过是慈禧太后新政的延续. 这里,再说一件事,看看慈禧太后的手腕.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1866年12月,奕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人员学习天文、数学.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上书慈禧太后,坚决反对.他认为,让科举出身的人员向外国人学习天文、数学是斯文扫地.他声称,中国之大,不愁没有人才,只要多方访求,一定可以找到精通天文、数学的人,为什么一定向外国人学习呢!慈禧太后让他保举几名精通天文、数学的人才,并由他负责选定地方办一个天文数学馆与同文馆分馆互相砥砺.他只好承认实无可保之人.慈禧太后又让他到主持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倭仁一向痛恨洋务,现在要他去办洋务,感到是对自己侮辱,再三推辞,慈禧太后却不肯收回成命,弄得这位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难堪.他到上书房给同治帝讲课,有所感触,不禁流下了眼泪.倭仁最后以养病为理由,奏请开缺.经慈禧太后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职务.由于慈禧太后的支持,洋务运动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向前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统一战线与慈禧太后中兴: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手下能人太多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时的大 英雄,拿到历史上任何时代也是响当当的.她手下的袁大头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让 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 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是,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是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同光中兴 实际上就是就是慈禧太后中兴,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
三.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如果不是她改革步子太大,如果不是内外势 利的逼迫,如果不是她早早告别人世,中国的今天很有可能是日本或者英国的政治体制.
四.平捻乱,白莲教乱以及回民和苗民起义.太平天国与义和拳,那个是好玩的? 恐怕道光咸丰活转来也玩不转. 勇于并敢于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反抗外国侵略,发动了轰轰 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后世的文革,实有效颦焉.
五.19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14,16
下一页: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