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景阳冈》词语手册上的题目,

问题描述:

课文《景阳冈》词语手册上的题目,
是六年级下册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语文五(下)年级集体备课计划
在教导处的领导下,配合学校开展各种相应的教研工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五年级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本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计划制定如下:(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调整)
时间 地点 内容 主持人
3月4日 六(1) 制订集体备课计划,梳理整册教材 沈欢欢
3月6日 办公室6 《童年的发现》 孙爱琴
3月19日 办公室6 《杨氏之子》 杨芳琼
4月4日 办公室6 《桥》 杨芳琼
4月18日 办公室6 《草船借箭》 包惠波
5月8日 办公室6 第六单元教学重难点的讨论 孙爱琴
5月22日 办公室6 《人物描写一组》 马绪琴
6月6日 办公室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沈欢欢
--------------------------------------------------------------------------------
学科计划 沈欢欢,2008-03-05 15:54:50
语文五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增加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体裁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二.教学目标
在阅读技能方面,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先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再分角色演一演”.此外,加强了默读的训练.教材对默读作了较具体的安排,这些安排在理解方面和默读速度方面都进一步提高了要求.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教材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感情、了解记叙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了具体的安排.
在阅读方法方面,教材在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安排了有关浏览能力培养的内容.浏览,指大略地看.浏览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必须学会浏览:根据需要快速地看,可以先看标题,再看正文;可以一目十行地读,与需要无关的略去不看,相关的要比较认真地看,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为我所用.在信息社会,浏览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能力.本册教材编排了“走进信息世界”这个综合性学习单元,目的之一就是加强浏览能力的培养.
再看口语交际.首先,从口语交际的情感态度目标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尊重”不仅要“认真耐心”地听,而且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如,全神贯注,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聆听时可用神态作出反映;“理解”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听去想,理解对方说的内容,体谅对方当时的心情,显然在情感态度的要求上又进了一步.其次,从口语交际的习惯培养上,前两个学段都强调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三学段提出的“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高低的表现.从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来看:倾听,从第一学段要了解内容,到第二学段把握主要内容,再到第三学段抓住要点.表达,从第一学段简单地说,到第二学段讲得清楚、明白,再到第三学段有中心,有条理.应对,是在交流、交际中的表达,在交际中随时应答、提问或者说明,在发表意见前,有准备;在发表意见时,有一定的质量.教材通过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以及提示语的设计,对上述目标进行了落实.
从习作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教材围绕上述目标,安排了多次习作训练,在习作类型上,重点安排了写记实作文,还安排了写书信、研究性报告、表扬稿等应用文的练习.
三.各单元要点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课文:《草原》、 《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训练重点: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
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
课文:《古诗词三首》 、《冬阳童年骆驼队》 、《祖父的园子》 、《童年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
训练点: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三是丰富语言积累;
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
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应答巧妙的语言
历史故事:《晏子使楚》——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
剧本:《半截蜡烛》——在不同的情景里如何说恰当 的话语
相声:《打电话》——如何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策略例谈
一、理解感悟语言
1、文言的理解
①阅读注释法 (如对“甚、惠、诣、乃、曰、未” 等词的理解);
②参考资料法(如阅读《词语手册》、查字典、翻阅工具书等帮助理解);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如“未设果”可以通过阅读上下文理解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④范读中语义停顿帮助理解(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家”与“禽”间的停顿).
2、经典语段的理解感悟
二、文体互换中运用语言
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
课文:精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桥》
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
“口语交际•习作”:一件令你感动的事
教学策略例谈
一、体会思想感情
①如何缩短学生认识与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上的差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二补充背景资料
②利用情感的生发点体会崇高精神、革命传统
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模仿
2、运用
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与之相关的还有《口语交际.习作5》、《回顾拓展5》.
训练重点:1.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2.感受主人公形象的栩栩如生.
3.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 走进信息世界
五上“遨游汉字王国”安排了活动计划和调查报告
五下“走进信息世界”要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年级要写活动总结及综合运用
材料的安排:
第一组材料:“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5篇文章,题材丰富, 有故事、说明文、演讲稿等,其中这篇演讲稿还可作为六下写演讲稿的范例.
第二组材料:“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
这次综合性学习的重点就不是语言文字训练,而是了解信息传递的特点,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运用信息写研究性报吉.
写研究性报告要注意几个方面:
1)研究项报告要有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2)根据搜集、整理资料得出研究的结论.
3)基于事实,是资料中分析出来的,没有想象与夸张的成份,没有文学性.
教材中的科普文章都是中科院的院士写的,学生写的时候也要注意这几方面.
在指导学生写时还要注意:
1)研究性报告有一定的写作格式,但要求不一定很严格,可记叙,可图表统计,可列数字.
2)研究性报告语言应平实,但可以有不同的风格.
3)研究的问题可以多种多样,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点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如:马铃薯的外皮,视力保护,菜场包装袋,校门口交通,我们的早餐,樟脑丸的危害,压岁钱的使用等……
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进行探究.
写研究性报告的基本过程:六个环节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第七单元主题为:作家笔下的人
课文:《人物描写一组》 、《 刷子李 》、《 金钱的魔力 》,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
训练重点: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2.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学习作家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这2个目标要在这一单元中扎扎实实地加以落实.
第八单元主题为: 异域风情
这一单元安排了2篇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训练重点:1.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
2.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3.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4.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学生对异域风情的感受.目标从人文价值和语文本体追求两方面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这里要区别风情特点和景物特点的不同.风情特点有景有物,还要有人的活动.在把握写作特点时应将景物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四.教学进度安排:
课目 课时 周次 课目 课时 周次
第1课 2
上学期期末——第1周 期中复习 3
第8-10周
第2课 1 第18课 2
第3课 2 第19课 2
第4课 1 第20课 2
口语交际习作一 2 第21课 1
回顾拓展一 2 口语交际习作五 2
第5课 3
第2-3周 回顾拓展五 2
第10-12周
第6课 2 综合性学习 12
第7课 1 第22课 3
第8课 2 第23课 1
第9课 1 第24课 1
口语交际习作二 2 口语交际习作七 2
回顾拓展二 2 回顾拓展七 2
第10课 2
第4-5周 第25课 2
第13-14周
第11课 2 第26课 2
第12课 1 第27课 1
第13课 1 第28课 1
口语交际习作三 2 口语交际习作八 2
回顾拓展三 2 回顾拓展八 2
第14课 2
第6-7周 期末复习 第15-17周
第15课 2
第16课 2
第17课 1
口语交际习作四 2
回顾拓展四 2
四.第一单元各课教学策略:
《草原》
①层次井然,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②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③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并积累语言(背诵一二自然段);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二、课堂实施三步曲
第一步、宏观结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要有逻辑美
1、你印象中的草原是怎么样的?
2、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3、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4、讨论:课文主要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第二步、中观基地:过程落实植根语言,要有内容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第三步、微观处理:具体展开灵活多样,要有形式美
品读优美语句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读出色彩美——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读出比喻句的妙处——将草原比作绿毯,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形象
读出“绣”的巧妙——动态感
如果有条件,看课件,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丝绸之路》
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观看世界版图,简介“丝绸之路”.资料袋
2.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对中国同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境如在眼前,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概述了丝绸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
然后再从写法上指导,“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
3.本文恰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要引导学生积累下来,如,“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崇山峻岭、美轮美奂”.
4.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都曾从这条路上走过,并永载史册.请同学们课下搜集阅读这些故事.
《白杨》
教学时,让学生读了课文后,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白杨》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白杨》——父亲的神态暗示心理
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贯通风火山隧道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采用抒情方法:
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
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围绕“根本不可能”一词,生发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困难有三点:
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他们不惧生命危险,克服了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这样的恶劣气候和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困难;
“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感受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以科学和创新精神,解决了冻土层和极度缺氧的世界级难题.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画钩的
下一页: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