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富贵和仁义的看法

问题描述:

孔子关于富贵和仁义的看法
最好提供《论语》中的原文来说明.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但它却具有广泛的涵义: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和劳动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自身之间关系的问题.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
孔子强调的“仁者爱人”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原则.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革虽然可以,制度虽也可有所损益,但上下尊卑的原则必须保持,你如果不希望自己被别人从尊贵的地位拉下来,你也就不要去把别人从尊贵的地位拉下来.孔子的这套“为仁之方”看来颇有些矛盾之处,而这种矛盾正是当时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涵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在谈到自己对追求富贵利益的看法时,孔子坦诚言道:“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这里的“可求”和“不可求”表达了孔子对富贵利益的态度,只要能够求得富贵,即使当执鞭的待卫小官,孔子亦乐为之.
孔子云,富贵于我如浮云.子罕言利.利为浮云,义如中日.
君子为所欲为,止所欲止,死得其所.快矣!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清风徐来,心灵自明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